当年三线建设内迁重庆的四川仪表总厂,现在的重庆川仪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是全国仪器仪表行业的带头大哥。经过几十年风雨,从计划经济时代,走入全面市场经济大潮,经过起起伏伏,努力改革创新,最终成功赶上了时代步伐,没有像四大仪表基地中的北京和西安仪表厂最终被兼并或解散。
当然,这个过程中,川仪厂的二十三个分厂也不是全都成功转型发展,也有一些垮掉关闭,或者破产重组,比如川仪13厂。川仪13厂就在歇马小磨滩村,当年也是非常偏僻闭塞的地方,不过现在交通发达,这里成了连接北碚和青木关大学城方向主干道,除了绕城高速,就是这条大路。5字头的公交车从这里可以到北碚,大学城和蔡家轻轨站,也算很方便了,当然班次还是比较少,有的要40分钟才有一班。
当年川仪13厂是上海胶模厂等厂内迁来的,所以13厂职工也是上海人以及江苏人为主。从繁华大都市到当时还是荒山野岭的歇马小磨滩,落差之大,可想而知。但是这些热血青年并没有消极怠工,还是兢兢业业地工作,舍小家为大家,生产出了大量质量过关的配套产品。13厂也叫配套厂,主要生产仪器配套产品,上海来的工人师傅们质量关把握还是很严格,同时还带了很多新徒弟,培养了不少重庆本地的技术工人,贡献很多。
改开过后,民品增多,13厂也开始努力接一些效益高的单子。比如1980年后期,日本洗衣机风靡重庆,那种绿色双筒半自动洗衣机很火,不但操作方便,而且质量特别好,有的用了三十几年发动机都没烂。那时候重庆洗衣机总厂也引进了一条日本洗衣机生产线,生产国产的这种双筒半自动洗衣机。而川仪13厂就为重庆洗衣机总厂生产了大量的洗衣机支座板座等配件,质量很不错。
不过,因为各种原因,最后川仪13厂还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败下阵来,最终关停注销。现在厂址还在,里面厂房基本都租给私人小厂进行生产,厂区里面还有一栋家属楼,不知道还有没有住着当年的上海年轻人。不过大部分当年江苏过来的年轻人即使留在重庆,也应该跟随子女搬到了北碚或者重庆城区,少有还在这个至今仍然相对偏远落后的村里。
三线建设从1980年开始调整,后来政策逐渐宽松,内迁的一线城市职工有机会回到家乡。不过必须老家比如上海有亲人接收,如果老家已经没人,那就回不了上海,只能在重庆干到退休。当然当时很多青年来渝已经二十来年,早已在重庆安家,最终也就和老婆孩子成为了新重庆人,成了重庆的双语者,重庆话和江苏话都说的不错。


















远稚@提不起劲
这个进得去?
faril~
北碚三线厂太多了,川仪,光学,浦凌,红岩,我们这代80后出生在重庆,但是有可能在后天回到祖辈出发的地方
沥川往事
安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