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好马上三线,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六十年前开始的那场规模空前的三线内迁,就是从1964年底开始的。其中第一家到重庆的内迁企业,就是上海动力机械厂,迁到重庆北碚歇马镇石盘村嘉陵江畔,以黄浦江和嘉陵江各取一字,取名浦陵机器厂。
因为三线内迁规模庞大,牵涉面广,很多大型厂能否成功内迁上面也没把握。所以就选取一些小一点的厂做实验,比如上海动力机器厂就是其中之一。从1964年11月6日,到1965年1月3日,短短几十天内,上海动力机器厂完成搬迁,开始在三线大后方重庆北碚的山沟里恢复生产。当时来重庆的有大约400名职工和200名家属,坐船到达朝天门码头过后又转车跋山涉水到达石盘村。从中国最现代化最繁华的大上海一下跑到这么偏僻的地方,内心复杂可想而知,但是那个年代舍小家为大家是常态,个人没有选择,所以这几百号人也只能迅速调整心态,在山城重庆努力工作。
浦陵厂最开始主要生产农用汽油机,后来也生产其他产品,特别是在1980年代后期和1990年代初,那时重庆摩托车异军突起,全国闻名,除了嘉陵厂,建设厂,浦陵厂也生产CJ50摩托车发动机。那段时间还是计划经济时代,重庆的摩托车发动机供不应求,浦陵厂因为生产这个发动机,也一下效益高涨,进入最辉煌的时代。
但浦陵厂没有在最有利的时间抓住机会,发展特色品牌,提高生产效率,而是盛极而衰,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败下阵来,最终在2008年宣告破产,三线建设内迁重庆第一家企业到此落幕。
目前,浦陵机器厂厂房租给其他私人小厂生产,家属区还在那里,五十多年时间,很多房屋还基本完好。一排排红砖宿舍楼还在继续使用,里面住着不少退休老职工和家属,以及少量外来租房户。为啥是少量,因为石盘村远离市区,离歇马镇上都要坐公交车二十来分钟,而且公交车班次比较少,愿意到那里租房的人也很少。虽然这些房屋已经使用了超过五十年,但是在老职工们的护理下,还是很有烟火气,社区应该也来维修过,外观也基本干净,外墙上留下的岁月痕迹和窗台上,楼道间晾着的衣服,摆着的花盆,晒着的干菜,都是时间的见证。
虽说舍小家为大家,但千里迢迢内迁来的上海职工们也确实不容易,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生活了将近三十年才看到回大上海的机会,1990年代开始不少在职职工回到上海,有的退休职工回到了家乡,但还剩一些已经把重庆当成了第二故乡,在这里结婚生子,后代也成了新重庆人。这几百号人的悲欢离合很值得记录,值得书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