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6000解放军被三万敌人包围,为了不泄露机密,旅长吴诚忠下令烧毁全部文件,并准备进行殊死一战,万分紧急之时,胡之杰突然站出来:“慢着,我能帮你们突围!”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6年的夏天,大别山深处闷热难耐,战火也如这天气般炽烈,中原战局愈发紧张,国民党调动整编七十二师,三万人马齐聚安徽岳西,目标直指冶溪镇,那里,是鄂东独立第二旅的临时驻地,旅部仅五千余人,弹药匮乏,粮草紧张,数日之前,这支部队完成了掩护主力突围的任务,却未能及时撤出,反被困于山坳之中。 局势一日紧似一日,包围圈在地图上慢慢收紧,像一张网即将收口,旅长吴诚忠站在地图前一动不动,脸上写满了沉重,敌人来势汹汹,枪炮声逐渐逼近,炮火震得山体都在颤,他明白,这场战斗不容侥幸,可能是一场无法回头的血战,文件已经准备焚毁,部队也做好了拼死一搏的准备,所有人都清楚,围困不是暂时的,而是决战前兆。 就在这时,冶溪镇上的胡之杰带着几名庄户,挑着些粮食,出现在旅部门口,这个人是当地响当当的大户人家,年轻时曾在川军任职,做过师长,后来因不愿卷入内战,回乡隐居,他不像一般地主那样怕事避事,解放军进驻冶溪后,他不仅主动提供房屋,还大方出资供养部队,村里人提起他,都说他是活菩萨。 这些日子里,胡之杰观察着这支部队的行事风格,心里起了波澜,他曾在国民党军中摸爬滚打多年,见惯了军纪涣散、鱼肉百姓的行径,而这支队伍却让他刮目相看,士兵们不扰民、不强取,买东西讲价、借东西写条,有时候还帮乡亲挑水收麦,这些细节,让他重新燃起了对“国家”这个词的敬意,他曾也是一腔热血的青年,如今虽年过半百,却仍能被信念点燃。 当国军七十二师完成合围、局势极度危险时,胡之杰并未选择躲避,他得知敌军主将正是傅翼与祝顺鲲,脑中立刻浮现出十多年前的旧事,这两人是他在川军任职时一手提拔的部下,曾跟他出生入死,感情颇深,虽然多年未见,但胡之杰知道,他们的处境并不比自己当年好到哪里去,川军在国民党体系中始终是外人,战功再大也难入核心,傅翼此番带兵围剿,未必是出于自愿。 带着这一层关系,胡之杰决定亲自前往敌军阵地,他不带随从、不拿武器,只身前往,他清楚,蒋介石之所以派傅翼来打这一仗,不过是想借刀杀人,用解放军的反抗消耗掉川军的有生力量,这样的安排看似合理,实则阴险,他相信,傅翼也能看懂这一点,只要点明局势,或许能换来一次机会。 胡之杰的如意算盘并非没有根据,他了解傅翼的性子,也知道祝顺鲲的为人,这些年虽然没联系,但旧日的情分还在,他没带武装,是想表明诚意,更是信任对方不会扣留他,傅翼果然还记得这位老上司,安排他进入指挥部,见了面,两人寒暄几句,气氛尴尬又沉重。 胡之杰没有绕弯,也没有讲情,他从战略角度分析了当前局势,从政治层面剖析了军队的命运,他指出,如今的川军不过是被利用的工具,打赢了得不到嘉奖,打输了正好被清洗,既然如此,不如留条生路,给自己谋一份未来,他也提到解放军的表现,说他们纪律严明、作风正派,得了民心,假若真打下去,不仅伤亡惨重,还会背上骂名。 傅翼听得沉默无声,脸上神色复杂,他无法反驳,也无法立即答应,但胡之杰看得出,这番话击中了他的内心,最终,傅翼没有表态,而是以“部署调整”为由,悄悄命令部队重新布防,在冶溪镇北面,原本最紧的封锁线上,出现了一道可供通行的缺口。 当天晚上,鄂东独立第二旅借着夜色悄然出动,胡之杰亲自带路,熟悉的山道、漆黑的夜晚,每一步都踩在生死线上,他们绕过敌军主力,从山谷间穿行,经过那道“恰好”空出来的缺口,整支队伍无声无息地突围成功,没有一人伤亡,也没有遗落一件装备。 突围之后,胡之杰没有庆功,也没有接受感谢,他默默回到冶溪,继续自己的日常,临别前,他从自家炮楼里取出一些枪支弹药,全数交给了吴诚忠,算是为这支队伍再添一份力量,这些武器原本是防土匪用的,如今交给了解放军,他觉得心安理得。 这次突围,是中原战役中最干净利落的一次,鄂东独立第二旅后续参与了多次战斗,伤亡极小,战斗力完整保留,而这一切的源头,是胡之杰的那一次出面,他没有打过一枪,也没有喊过一句口号,却在关键时刻,用判断和勇气改变了战局。 此后多年,胡之杰始终没有公开自己的功绩,新中国成立后,地方政府几次上门,想为他请功立传,他都婉拒了,他说自己老了,不愿再掺和政治,后来,他散尽家产,在冶溪办了一所学校,教孩子识字讲理,有人问他为何如此,他只说,教书种地,总比打仗杀人来得踏实。 信息来源:《绝境逢生》;富平检察——《1946年,6000名解放军被3万敌军包围,一地主:我一人就可退敌》
1946年,6000解放军被三万敌人包围,为了不泄露机密,旅长吴诚忠下令烧毁全部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8-19 00:45:2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