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1月28日,志愿军战士潘天炎因为生理需要去附近的草丛解决,却意外发现阵地上空无一人。突如其来,美军展开冲锋。在这个寒冷的朝鲜战场,19岁的潘天炎创造了一段战争传奇。 1950年,美国带头搞的联合国军打到鸭绿江边上,严重威胁我们边境安全。中国人民志愿军挺身而出,跨过鸭绿江,帮朝鲜兄弟打退侵略者。这场战争从1950年10月开始,到1953年停战,志愿军用事实证明了我们的实力和决心。鼎盖山就在汉江边上,是京安里地区的一个重要高地,海拔256米左右,地势陡峭,适合防守,但冬天风大雪厚,条件特别苦。 志愿军第38军第112师第334团第2营第6连就守在那儿。从1951年1月22日开始,美军用坦克和步兵团规模的兵力猛扑过来。志愿军战士们挖壕沟,架机枪,硬是顶住了敌人的炮火。战斗打了六天六夜,阵地被炸得坑坑洼洼,战士们伤亡不少,但也让敌人付出代价,毙伤他们好几百人。供给线上不去,战士们就吃炒面拌雪水,那东西干巴巴的,吃多了肠胃受不了。 1月27日晚,上级命令六连撤到主阵地去调整。班长点人数时,发现少了个潘天炎。部队得服从命令,只能先走。潘天炎是山东人,1932年生,1950年入伍,才19岁。他在阵地当机枪手,那天早上因为雪拌炒面闹肚子,就去附近草丛解决了。回来一看,阵地空了,只剩弹壳和血迹。远处敌人的坦克声越来越近。 美军一个团带着20多辆坦克,分两路扑上鼎盖山。潘天炎一人面对这局面,捡起留下的机枪和弹药,守住阵地。敌人冲了九次,他用机枪和手榴弹顶住,造成敌人100多人伤亡。阵地上的壕沟和石头帮了大忙,他不断换位置,坚持了一天。弹药用光时,他准备用最后的手榴弹拼命。幸好志愿军增援来了,冲锋号一吹,部队冲上来,把他救下。 战友们一看潘天炎还活着,都激动坏了。原来他上厕所时错过了撤退命令,就这么成了孤胆英雄。他的事迹很快就传开了,部队里到处讲。1951年,他被评为“青年英雄”,还去北京见了毛主席。毛主席问他情况,他老实汇报,说就是守阵地,不让敌人占便宜。 这个故事不是编的,是抗美援朝的真实一页。潘天炎用行动证明了志愿军的精神:不怕苦,不怕死,为了国家和人民,啥都豁得出去。想想那时候,志愿军装备不如敌人,但靠集体智慧和顽强意志,打赢了仗。美军有飞机大炮,我们有小米加步枪,还不是照样把他们挡在三八线南边。 抗美援朝胜利,保住了我们的东北工业基地,也帮朝鲜稳定了局面。这仗打出国威军威,让世界看到中国人站起来了。潘天炎这样的普通战士,就是千千万万志愿军的缩影。他们从农村、工厂走出来,扛起责任,守护家园。现在和平年代,我们得记住这些英雄,别让历史淡忘。 再说说鼎盖山阻击战的意义。那是第四次战役的一部分,志愿军通过守住高地,拖住了敌人的脚步,为大部队反击赢得了时间。汉江一线稳住了,整个战局就扭转了。潘天炎一人守阵地的经历,成了军史上的经典,激励后来的战士们。 潘天炎退伍后,回山东老家务农,后来进工厂,当过车间主任。他一直低调,从不炫耀那段经历。1980年代,他的事迹被写进书里,教育年轻人。2000年后,一些媒体报道他,强调志愿军的奉献精神。直到现在,学校里还讲他的故事,让孩子们知道和平来之不易。。
志愿军四任司令员,对整体战局影响最大的,是哪两位?“1951年4月13日,飞机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