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在向美国投降还来得及,再晚就要‘跪着’了”,7年前中美贸易战正酣,一位名叫马臣的中国专家却语出惊人,公开断言这已是中国,向美国“体面”投降的最后时机,可事实真如他的狂言一般吗? 那年春天,空气里全是紧张的味道,中美贸易摩擦毫无征兆地爆发,先是钢铁和铝,紧接着特朗普签署备忘录,一份针对知识产权的301调查报告,直接将矛头对准了价值五百亿美元的中国科技产品。 社会情绪紧绷,前景一片迷茫,到处都是疑虑和不安,对出口极度依赖的企业瞬间陷入恐慌,股市剧烈波动,订单被取消的消息不绝于耳,芯片、大豆、汽车,这些产业链上的关键环节,一夜之间成了风暴中心。 就在这时,一篇七千多字的长文就像一颗炸雷,引爆了本就焦虑的舆论场,作者马臣,一位自称国际气象观察专家的博主,给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方案:中国应该立即向美国“投降”。 他论证说,这正是付出代价最小、获得妥协的最后窗口期,再拖下去,连求饶的机会都会失去,最后只能“以跪姿示人”,承受更惨重的打击。 他的论据听起来很“硬核”,中美科技差距巨大,尤其是芯片,他断言“一百年都追不上”,他甚至引用战机对峙中,中方因技术落后被“秒杀”的例子来佐证军事上的巨大鸿沟。 经济上,他强调中国对美贸易顺差巨大,出口依赖严重,他还列举了部分省份出口企业裁员、产品销量下滑的短期现象,试图证明崩溃已在眼前。 这篇文章瞬间传遍网络,愤怒的情绪被点燃,无数人怒斥其为“卖国贼”,认为这是赤裸裸的恐吓,毫无骨气,当然也有少数声音认为,他只是点破了那个潜在的、最危险的可能。 马臣自己辩解,说这纯粹是“理性分析”。但官方的回应很直接,新华社点名批评,将其定性为“高知分子吃里扒外”的典型,连胡锡进都说,这种观点“早已臭街”,后来人们发现,马臣的公司不过是个小型推广作坊,与经济安保毫无关联,最终他在一片骂声中沉寂了。 七年过去,回头再看,那套“必然崩溃”的预言,已经彻底沦为了笑话和反面教材,马臣的逻辑谬误,在于他把一个拥有完整工业体系和超大市场的国家,简单等同于一个依赖单一客户的工厂,他看到了短期冲击,却完全忽略了中国经济肌体强大的自我修复与调节能力。 预言中的崩溃没有发生,2018年,中国经济顶住压力,GDP依然实现了6.6%的增长,面对封锁,中国没有选择投降,而是迅速调整策略,一边扩大内需,一边鼓励企业开拓东南亚、拉美等新市场。 有趣的是美国的极限施压,反而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那份气势汹汹的“卡脖子清单”,转眼就变成了中国的“全民攻关清单,这记重压仿佛给中国的自主创新狠狠踩了一脚油门。 长江存储和华为麒麟芯片在打压中艰难前行,半导体自给率稳步提升,华为推出了自己的鸿蒙系统,2020年,北斗系统完成全球组网,我们彻底摆脱了对GPS的依赖。 军事上,055大驱接连服役,山东舰与福建舰航母相继下水,新兴产业更是迎来爆发,以比亚迪为首的新能源汽车,销量一举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领头羊,产品卖到了欧洲和东南亚,短短几年,中国新能源车在全球的份额,从不足5%飙升至超过30%。 贸易格局也悄然改变。对美出口占比从19%以上降至15%左右,但整体外贸额却在上升,即便关税层层加码,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依然稳定在三千亿美元的高位,而那笔高昂的关税,最终大部分由美国消费者和企业承担,转化成了他们国内的通货膨胀。 历史给出了最清晰的回答。被压制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失去信心,这场风波让更多人明白,真正的安全感,源于将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寄望于他人的施舍。 站着虽然辛苦,但终究比跪着求生,更有尊严,也更有未来。
晚上来这么一盘,美滋滋
【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