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犯了个战略失误!” 新加坡外交官马凯硕曾警告中国:中国的战略失误,不是南海争端,不是科技竞争,而是冷落了美国商界,如今6年过去了,真相真的如此吗? 中美经济关系的图景,正被政治口号与商业现实的巨大张力反复拉扯,一方是华盛顿发出的“脱钩”最强音,另一方则是美国企业在中国市场难以割舍的利益根基,这场虚实之间的博弈,正在重塑两国关系的未来。 自特朗普政府将中国明确列为“战略对手”以来,以加征关税和技术制裁为核心的“脱钩”战略,已成为美国两党罕见的共识,然而这一宏大的政治叙事在商业世界遭遇了顽固的现实阻力。 一个公开的秘密是美国企业发现,即使将生产线转移至墨西哥或东南亚,其产品中依然充斥着中国制造的关键部件,或直接源于中资在海外的工厂,供应链的“中国基因”根本难以剔除。 这种“剪不断”的联系,使得华盛顿的关税大棒最终结结实实地落在了自己企业的身上,美国铝业公司因找不到合适的替代供应商,每年需额外承担上千万美元的成本,而对于苹果公司来说,关税政策一度可能导致一部iPhone的成本飙升超过50%。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和上世纪90年代积极为中国“最惠国待遇”奔走游说不同,当下的美国商界在华盛顿制裁北京时,几乎集体失声,新加坡学者马凯硕把这归咎于中国的“战略失误”,认为中国在知识产权、地方保护主义以及日渐增长的傲慢姿态上,疏远了曾经最重要的支持者。 这些批评并非空穴来风,中国的确在发展中存在不足,并正在努力改善,但把美国商界的沉默完全归结于此,可能就太简单了,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中美关系的基本盘已经变了。 首先,中国不再只是一个纯粹的市场,而是能与美国企业同台竞技的对手,其次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和早期对外资的倾斜政策到期,在华经营的红利期正在变化。 最关键的是,在美国国内强大的政治风向下,任何为中国辩护的声音都显得微弱且不合时宜,商界的沉默,更多是一种无奈的现实选择,在持续的政治不确定性中,商业世界的玩家们正以自己的方式进行着双向调整。 中国这边的策略很清晰,对外加速市场多元化,东盟已取代美国成为第一大贸易伙伴,对美出口占比从超过20%的高位明显回落。 对内中国并未“冷落”美国商界,反而从批准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到高层官员会见花旗、凯雷高管,再到给马斯克、库克等人的高规格接待,无不显示出稳定外资的决心。 美国企业的选择则更为微妙,堪称一种“嘴上不说,身体很诚实”的现实主义,他们不在华盛顿公开辩护,但用脚投票的趋势却异常清晰,通用汽车近一半的利润由中国市场贡献,特斯拉、星巴克等品牌更是赚得盆满钵满。 美国商会2024年的报告也印证了这一点:尽管关税是最大挑战,仍有46%的会员公司实现盈利,更有三分之一认为投资环境有所改,英伟达总裁黄仁勋那句“继续深耕中国市场”的表态,就是最好的缩影。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的心态也在悄然变化,经历过贸易战的洗礼,他们对美国政策的稳定性产生怀疑,不再将美国供应商视为不可替代的唯一选项,采购策略变得更为谨慎和多元化。 说到底,中美经贸关系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政治的寒流虽劲,却无法冻结商业利益驱动的暗涌,双方都在这场漫长的博弈中重新校准自己的位置,而美国商界,正是在这政治与商业的夹缝之间,艰难地寻找着自己的生存与发展之道。
“中国犯了个战略失误!”新加坡外交官马凯硕曾警告中国:中国的战略失误,不是南海
云云聊聊娱
2025-09-04 19:33:1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