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生坎坷曲折,曾“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漂泊无定,郁郁寡欢。也曾豁达爽

思绪永恒 2025-09-09 04:03:47

他一生坎坷曲折,曾“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漂泊无定,郁郁寡欢。也曾豁达爽朗,“一蓑烟雨任平生”,积极乐观,无所畏惧。他用短暂的一生淋漓尽致地诠释了“乐天派”的真实内涵。他,就是苏东坡。 苏轼出生在1037年,地方是眉州眉山,那是个书香门第,父亲苏洵是个晚成的大器,弟弟苏辙也跟他一样聪明。母亲程氏管教严,从小就让他读古书,七岁时他进天庆观学堂,道士张易简教他,学着学着就对范仲淹那些名臣感兴趣了。十九岁那年,他和苏辙一起考科举,双双中进士,那时候他名声大噪,可同年母亲去世,他回家守孝三年。 守孝完,他进官场,1061年考制科,文章写得棒,被任命大理评事,后来去凤翔当判官。熙宁年间,王安石搞新法,苏轼不完全同意,特别是科举改动,他上书好几次,说那些政策有问题,结果没被理会。1071年,他自己要求外放,去杭州当通判,在那儿他管水利,疏浚西湖,还写了不少诗词。几年后,转到密州当知州,碰上水灾,他组织救灾,安抚百姓。 1077年,又去徐州知州,黄河决口,他带人筑堤,建了黄楼,百姓挺感激。1079年,他调到湖州知州,刚上任没多久,诗词里被说成讽刺新法,御史弹劾他,结果抓进狱里,这就是乌台诗案。他在狱里受审,弟弟苏辙在外头求情,也被牵连。这事儿闹大,差点丢命,后来贬到黄州。 苏轼早年教育打下基础,让他后来在文学上大放光彩。他父亲苏洵本来不爱读书,后来发奋,带儿子们一起学。三苏齐名,苏轼最出挑。他在官场起步顺,但新法一出,他就站对立面。王安石推青苗法、免役法,苏轼觉得伤民,上书批评,没用。他在杭州时,不仅治水,还管市场,打击奸商。 密州时,他写《江城子·密州出猎》,显出豪放风格。徐州时,黄河大水,他日夜守堤,写诗记录。乌台诗案起因是他的诗被御史台拿来当证据,说他怨恨朝廷。审了几个月,差点判死,神宗皇帝最后饶他,贬黄州团练副使。这段经历让他人生转折,从京城高官变成地方闲人。 黄州贬谪后,苏轼当团练副使,没实权,日子过得紧巴巴。他刚到那儿,心态低落,自比死灰木头和无系小舟,四处漂泊,没着落。生活穷,他和家人吃粗粮,住简陋房。朋友马正卿帮他找地,他开垦耕种,取名东坡,自称东坡居士。闲下来,他和张怀民游赤壁,七月那次泛舟长江,喝酒聊天到天亮。十月又去,遇霜露,他披蓑衣,吟诗表达从容。那些诗词记录了他的转变,从郁闷到豁达。 后来,1094年,他再贬惠州,已近六十,路远辛苦。到那儿,先住寺庙僧舍,几个月后搬合江亭。他和邻居喝酒,给朋友写信,还管修桥。桥旧了,他卖腰带凑钱,组织修建。惠州日子虽苦,他保持乐观,写信安慰别人。 1097年,进一步贬儋州,那地方偏远,热带气候,瘴气重。他住官舍,后来建茅屋,叫桄榔庵。条件差,没肉没药没朋友,冬无炭夏无泉。他自嘲这儿瘴气最多。朋友参寥担心,他回信说北方也生病,京城医生害死人更多。这话帮朋友宽心,也显出他胸怀宽广。在儋州,他每天吃三百荔枝,唱愿长留岭南。他教当地小孩读书,传播文化,还画画,运笔有力,画枯木怪石。 1100年,苏轼获赦,允许北归。他从儋州出发,渡海到大陆,途经雷州、廉州、永州等地,沿途见旧友。正月到虔州,歇脚。五月到真州,夏天热,他喝凉水解渴。次年春天,到常州,住孙氏馆舍。他散步看花木。夏天贪凉,喝多冷饮,拉肚子,又吃黄芪,病重。七月卧床,家人侍候。 七月二十八日,苏轼在常州去世,六十五岁。灵柩运到郏县埋葬,苏辙写祭文,队伍慢行,路人观看。他的死,结束坎坷一生,但作品流传。 苏轼北归路上,身体已弱,贬谪多年伤元气。他见朋友,谈旧事。常州时,他还写点东西,但病来快。腹泻不止,误服药,加重病情。去世时,留下大量诗词文赋,影响后世。

0 阅读:2

猜你喜欢

思绪永恒

思绪永恒

思绪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