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9月9日报道,上海一老太为给孙子买婚房,以280万元卖掉自己住的房,随后

韫晓生 2025-09-12 17:44:18

[太阳]9月9日报道,上海一老太为给孙子买婚房,以280万元卖掉自己住的房,随后搬进儿子家生活,不料没过多久,儿子竟然翻脸了,老人无奈只好搬出去租房住,一年后将儿子告上法庭,想要把房子要回来,而法院这样判了!   (信息来源:光明网——上海一老人倾其所有卖房赠孙,儿子却翻脸不认人?法院出手了)   三十多年前的上海,王阿婆与王老伯带着各自的过往重组家庭,没有轰轰烈烈的仪式,两人攥着攒了大半辈子的积蓄,在城区选了套不大的房子,房产证上工工整整写着彼此的名字。   王老伯与前妻的儿子虽非王阿婆亲生,她却总把男孩的衣服洗得干干净净,逢年过节亲手做他爱吃的红烧肉,一家四口的日子透着安稳,算不上多富裕,却也其乐融融。   平静的日子在 2022 年 6 月被打破,孙子小王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可大城市的房价像座大山,压得年轻人喘不过气。   老两口看着孙子整日愁眉不展,夜里也翻来覆去睡不着,几番商量后,两人咬着牙做了决定:卖掉住了几十年的房子,用这笔钱帮孙子凑齐首付。房子是他们唯一的家底,可晚辈的终身大事,他们实在不忍心袖手旁观。   两百多万元的售房款到账那天,王阿婆摩挲着银行卡,指尖有些发颤,这是她和老伴半生的心血,也是往后养老的依靠。但一想到孙子能顺利结婚,她又觉得值了。   当月 16 日,老两口戴着老花镜,一笔一画写下《赠与说明》,纸页上的字迹虽不工整,却满是真心,内容大概就是自愿将房产出售的钱交给孙子买房,他们二老迁居到儿子家中养老。每一个字,都是对晚辈的疼爱,更是对晚年生活的满心期许。   钱款很快转到了孙子账户,王阿婆和王老伯打包好行李,满怀期待地搬进了儿子家。可这份期待,没撑过两年就碎了。   起初,儿子还会偶尔问一句冷暖,可日子久了,态度渐渐冷了下来。王阿婆早起煮粥,会被嫌声音太大;王老伯想在客厅看会儿电视,会被说影响孩子学习。   生活习惯的差异成了导火索,沟通越来越少,争吵却越来越多。曾经承诺的 “悉心照料”,慢慢变成了饭桌上的沉默、擦肩而过的冷漠。   那个本该充满温情的家,成了王阿婆的 “牢笼”,她夜里常常对着窗外的路灯发呆,不知道自己当初的决定到底错在了哪里。   74 岁那年的冬天,王阿婆在又一次争吵后,拎着简单的行李走出了儿子家。这个家,早已没有了她的容身之处,此后近一年,她独自租住在一间十几平米的小房子里。   夜里睡不着时,她会翻出那张泛黄的《赠与说明》,手指一遍遍抚过上面的字迹,悔恨像潮水般将她淹没。可哭过后,她又清醒过来:不能就这么认了,她要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   她揣着所有证据,走进了法院。法庭上,儿子和孙子的话像刀子一样扎在王阿婆心上。他们一口咬定,这笔钱是 “专门给孙子结婚的”,老两口当初卖房是 “自愿的”,如今反悔是 “不讲理”。   面对王阿婆的诉求,两人态度坚决,不肯退让,仿佛早已忘了当初老两口卖房时的不舍,忘了那些年老人对他们的付出,但法律不会被谎言蒙蔽。   法官拿起那份《赠与说明》,逐字逐句研读,纸页上的字迹清晰地诉说着真相:老人赠钱的前提,是 “迁居到儿子家中,由儿子照料”,这两件事紧密相连,缺一不可。   这并非无条件的赠与,而是 “附义务的赠与”。老人愿意赠出半生积蓄,正是基于对儿子的信任,儿子收下了钱,却未履行照顾义务,导致七旬老人无家可归,无论从情理还是法律上,都无法自圆其说。   法院最终认定,儿子与孙子需共同返还她 135 万元。即便两人不服上诉,二审法院依旧维持原判,判决下来时,王阿婆坐在法庭上,双手微微发抖,法律终究为孤立无援的她,守住了最后的公平。   拿到判决款那天,王阿婆给自己做了顿像样的饭。这笔钱让她终于能租一间宽敞些的房子,不用再为生活费发愁,可心里的空缺,却怎么也填不满。   网友们纷纷感叹:“老人用半生积蓄换不来一个安稳的晚年,换来的却是亲人的背弃,实在让人心疼”。135 万元的判决,守住了法律的公平,却补不好破碎的亲情。   这个事情,给天下父母提了个醒:对子女的爱可以无私,但不能无底线。在为晚辈付出时,别忘了给自己留一条后路,保留一份养老的保障,这不是自私,而是对自己晚年负责。   对于所有子女来说:父母的爱从来不是理所当然的筹码,而是世间最珍贵的馈赠。若为了利益背叛父母,即便暂时得了好处,最终失去的,会是一辈子都找不回来的亲情和良心的谴责。   亲情从来不是单方面的索取,而是双向的奔赴。只有用真心换真心,用陪伴回报养育之恩,才能让 “孝道” 传承下去,才能不让冰冷的法律,成为亲情最后的庇护所。

0 阅读:60

猜你喜欢

韫晓生

韫晓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