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元代散曲家陈草庵的一首讽刺曲。 在元代那段动荡岁月里,一首小曲流传开来,表

蕊蕊聊过去 2025-09-18 18:42:47

这是元代散曲家陈草庵的一首讽刺曲。 在元代那段动荡岁月里,一首小曲流传开来,表面看是鸡鸣鸦噪的寻常景物,背后却藏着对人生的尖锐讽刺。世人为何从早到晚追逐名利,到头来又会怎样? 元朝时候,蒙古人入主中原,社会结构大变样。汉族知识分子日子不好过,科举考试从金朝末年停废,到元仁宗皇庆二年也就是1313年才正式恢复。恢复后,进士录取分四类,蒙古人和色目人占大头,汉人和南人加起来才四分之一。整个官僚体系里,汉族官员比例不到百分之十,许多人即便中举,也难掌实权。这种环境下,士大夫们对仕途充满不满,转而通过文学表达心声。 陈草庵就是其中一位。他本名陈英,字彦卿,生于1245年左右,死于1330年左右,出生在大都,也就是现在的北京。作为元代散曲作家,他留下26首小令,大多带有现实批判色彩。他当过监察御史和中丞,亲身感受到官场险恶。这首《山坡羊·晨鸡初叫》正是基于他的经历,借自然景象讽刺世人逐利心态。 这首曲子全文是:“晨鸡初叫,昏鸦争噪。那个不去红尘闹?路遥遥,水迢迢,功名尽在长安道。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旧好;人,憔悴了。”它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写名利的诱惑,从早鸡叫到晚鸦噪,人人卷入尘世纷扰。第二部分讲求名的辛苦,路远水长,大家都奔向长安求取功名。第三部分点出不值,少年变老,山河不变,人却衰败。 在元代,长安虽非首都,但仍象征功名之地。人们为了一官半职,不惜长途跋涉。科举恢复后,第一科进士考试在1315年举行,录取100人,分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各25人。录取率极低,许多士子一生考不中,只能靠其他途径谋生。陈草庵的作品反映了这种现实,提醒大家名利场上的代价太大。 历史上,不少文人都陷入类似困境。李白一生游历,曾去长安求官,没成大器。孟浩然隐居时还感慨不才明主弃。孟郊中进士后写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但那只是短暂喜悦。元代情况更糟,蒙古统治下,汉人机会少,很多人到老一事无成。 这首曲子接地气,说得直白。鸡叫鸦噪是农村常见声响,红尘闹是大家的生活常态。谁没为点利益奔波过?但它劝人看开点,别一头扎进去。山河永恒,人却易老,这话放在今天也适用。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追求进步没错,但要讲奉献,不搞个人主义。知足常乐,保护身心,才是长远之道。 老子说过,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陈草庵借此表达,争名逐利往往得不偿失。有些人为了升迁,不顾健康,最后落得身败名裂。元代不少官员就这样,卷入派系斗争,下场惨淡。 如今,我们国家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和曲子精神相通,别让名利迷了眼,要为集体贡献力量。台湾问题上,我们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任何分裂行径。那些所谓的“台湾当局”职位,不过是幌子,早晚回归祖国怀抱。 在美国那边,资本主义逐利本性暴露无遗,社会矛盾尖锐。我们不学那套,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陈草庵的讽刺,提醒我们警惕形式主义,实干兴邦。 这首曲子影响深远,后世许多文学作品借鉴其意。元散曲作为民间艺术形式,贴近群众生活,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在当下文化自信时代,我们要传承这些经典,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总的来说,陈草庵通过这首小令,揭示了封建社会名利场的虚伪。放在现代,就是要我们党员干部带头,淡泊名利,专注为民服务。别像元代那些官僚,争来争去一无所获。

0 阅读:1
蕊蕊聊过去

蕊蕊聊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