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血统,但是我有100%的中国心,我将用一生来报答中国。”印

熹然说历史 2025-09-21 00:45:30

“我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血统,但是我有100%的中国心,我将用一生来报答中国。”印尼富商无偿向中国捐款建校、医院和公共设施等超过4亿元。他虽是印尼和荷兰的混血儿,但他坚称自己是中国人。 一个印尼荷兰混血儿,长着西方人的面孔,却说着流利的客家话,还在美国升起五星红旗。他把赚来的亿万财富都捐给了中国,只因为小时候被一对梅州夫妇收养。这个传奇人物就是熊德龙,一个用行动诠释什么叫”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外国富商。 1947年的雅加达,一个混血男婴被遗弃在孤儿院门口。他的生父是荷兰人,生母是印尼人。孩子刚出生,荷兰父亲就跑得无影无踪,印尼母亲养不起孩子,只能狠心把他扔在孤儿院。这个可怜的孩子在孤儿院里瘦骨嶙峋,整天饿着肚子,眼看着就要夭折了。 幸运的是,快两岁的时候,一对来自广东梅州的客家夫妇来到孤儿院。男的叫熊如淡,女的叫黄凤娇,两口子在印尼开了个小面馆,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说起来,他们已经收养了三个女孩,按理说不该再添负担了。可黄凤娇看到这个瘦小的混血男孩,心一下子就软了,抱起来就不肯放手。 熊家给孩子取名德龙,希望他品德高尚,能成大器。养父母虽然穷,但对熊德龙那是真心实意地好。黄凤娇每天抱着他唱客家山歌,教他背《增广贤文》,告诉他什么是忠孝节义。熊如淡则手把手教他写中国字,讲中国故事。 因为长相不同,熊德龙在学校老被欺负。有次几个印尼孩子围着他扔石头,骂他是野种。熊德龙哭着跑回家,黄凤娇二话不说,拉着他直接找到那几个孩子家里,理直气壮地说熊德龙就是她亲生的,谁再欺负她儿子就跟谁没完。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敢欺负熊德龙了。 有一年春节,家里实在是揭不开锅了。黄凤娇翻箱倒柜找出唯一值钱的金镯子,要去当铺换钱给梅州老家寄过年钱。熊德龙不理解,我们都没饭吃了,为啥还要寄钱?黄凤娇摸着他的头说,孩子,人再穷再苦,也不能忘本忘根啊。这句话,熊德龙记了一辈子。 16岁那年,熊德龙辍学去海绵厂打工,想给家里减轻负担。他特别用心,下了班还留在车间学技术,两年就把整套流程摸透了。18岁时,他跟父母说想创业开海绵厂。黄凤娇拉着他挨家挨户借钱,东拼西凑了一笔启动资金。熊德龙用这笔钱开了厂,生意刚有起色,一场大火把厂子烧了个精光。 熊德龙整个人都崩溃了,把自己关在屋里不吃不喝。黄凤娇推开门坐在他身边说,孩子,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次就当花钱买教训。第二天,熊如淡夫妇把唯一的房子卖了,把钱全给儿子东山再起。拿着这笔钱,熊德龙跪在地上给父母磕头,泪流满面。 靠着父母的支持和自己的拼搏,熊德龙重建工厂,生意越做越大。从海绵厂到烟酒制造,从房地产到金融,他的产业遍布东南亚。1974年,27岁的他创立熊氏集团,成了印尼商界的风云人物。 1978年,熊德龙第一次回到中国。踏上梅州土地的那一刻,他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看到家乡交通不便,他二话不说捐了6座大桥。贤母桥纪念养母,发明桥感谢恩人,如淡长廊缅怀养父,每座桥都是他的感恩之心。 1984年,梅州要创办嘉应大学,资金缺口巨大。熊德龙一听,当即捐了210万元建德龙会堂。这笔钱在当时相当于一个县城一年的财政收入。他还拿出500万设立奖学金,每年100万奖励优秀教师。不光梅州,贵州、云南、吉林、黑龙江的贫困地区,他都去捐建学校、医院、敬老院。算下来,他为中国公益事业捐款超过4亿元。 最让人感动的是1993年,熊德龙花600万美元收购美国《国际日报》。很多人说他傻,报业不赚钱,这是赔本买卖。熊德龙淡淡一笑,我办报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让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后来他又在印尼创办《国际日报》,每年发行200多万份,成了海外华人了解祖国的重要窗口。 1995年国庆节,熊德龙在美国洛杉矶干了件大事。他租了两架飞机,拉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的横幅,让五星红旗在美国上空飘扬。现场数万华侨看得热泪盈眶,高呼祖国万岁。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73岁的熊德龙第一时间采购医疗物资运往中国。每个箱子上都写着”同舟共济,共克时艰”。2022年,佩洛西窜访台湾,75岁的他联合海外华侨强烈谴责,在《国际日报》头版批评其行径。 熊德龙不仅自己爱中国,还教育子女传承这份情怀。他的儿女都会说客家话,经常回梅州祭祖。他常说,有太阳有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如今熊德龙已经77岁了,但他的中国心依然炽热。他说,我虽然没有一滴中国血统,但我有100%的中国心。是中国父母给了我生命的意义,是中国文化塑造了我的灵魂。如果有来世,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投胎成为真正的中国人。 看完熊德龙的故事,你是否也被这份跨越血缘的深情感动了?一个外国人,却比很多人都更爱中国。你觉得是什么让他如此执着?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0 阅读:107

评论列表

雷霆

雷霆

1
2025-09-21 01:56

知恩图报,虽没中国血统,更热爱中国。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