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八个字,堪称中国近代史上最虚伪的遮羞布。它精妙地暴露了清廷的全部算计:可以引进马克沁机枪,但不能引进《大宪章》;可以建造江南制造局,但不能容忍议院辩论。 说白了,这八个字就是清政府给自己找的一个心理安慰,也是在风雨飘摇中死死抓住权力不放的最后一块遮羞布。表面上看,他们似乎愿意“开眼看世界”,学习西方那些“有用的东西”,可实际上,他们学的全是些能拿来“强军富国”的工具,而一旦涉及到制度、思想、权利这些真正动摇统治根基的东西,立马就原形毕露,摆出一副“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死硬姿态。 你想想,一边是热热闹闹建兵工厂、造炮舰、买马克沁机枪,好像真要跟世界接轨了;另一边呢,连最基本的宪政思想都要严防死守,议会制度提都不能提,《大宪章》这种讲权力制衡、限制王权的东西更是天方夜谭。这不就是典型的“我可以学你打架,但你休想教我做人”吗? 这种所谓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本质上是一种极度功利又极度短视的选择。他们以为,只要把西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技术搬过来,就能让自己的王朝继续稳坐江山,却完全忽略了,西方之所以强大,绝不仅仅是因为几杆洋枪几艘铁甲舰,而是有一整套与之配套的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和法治体系在背后支撑。就像一个人光练肌肉不练脑子,哪怕一身腱子肉,也终究是空架子。 更讽刺的是,这种选择背后,藏着一颗既恐惧又傲慢的心。恐惧的是,如果真的引入了西方的制度,比如言论自由、民权思想、议院辩论,那清廷的专制统治还怎么维持?傲慢的是,他们打心眼里觉得,老祖宗传下来的那一套“中学”才是最优越的,只不过暂时技不如人,需要学点“奇技淫巧”来应应急。他们从来没想过,也许“体”本身就有问题,也许该换换“体”了。 结果呢?甲午海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号称亚洲第一的舰队,被日本打得找不着北。这时候大家才恍然大悟,光靠引进几件先进武器,不改革制度,不更新思想,根本就是治标不治本。可惜,清廷醒悟得太晚,或者说,他们根本不愿意真正醒悟。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种自欺欺人的策略,最终不仅没能挽救清王朝的命运,反而让中国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走了更多弯路。它像一个紧箍咒,束缚了中国向更深层次变革的可能,也让一代又一代有识之士痛心疾首。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西史皆真论# #满清正统性# #近代史教科书# #晚清学术# #东学西望# #中学历史教学论#
对越自卫反击战,对越南的打击有多大,为何几十年都难以翻身?据说撤的时候专门炸建筑
【5评论】【5点赞】
吴凡
引进术,坚守道。现在不也是按这句话的意思在做吗?
无形
看看日本,同样的明治维新,之后就可以对中国举屠刀,没有李鸿章之流,历史就是另外一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