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时任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将军,正在海防前线某步兵6连7班当兵,并身

断代史鉴 2025-09-21 05:58:50

1958年,时任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将军,正在海防前线某步兵6连7班当兵,并身穿一身上等兵衣服在站夜班岗。 1955年我军开始实行军衔制度,这本是为了推进军队正规化建设,可有些干部却把“正规化”理解成了“等级差别”,慢慢跟战士们疏远了。 管理上也变得简单粗暴,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悄悄冒了头,官兵之间的关系也跟着紧张起来。 1958年2月,昆明军区13军37师的政委何云峰大校、副师长张化民中校,特意换上战士服、戴上列兵衔,分别去了师里红军团109团的八连一班和四班当普通兵。 那两个多月里,他们跟战士们一起吃饭、一起住帐篷、一起劳动、一起练战术,摸爬滚打都不落下。 不光跟战士们处出了深厚感情,还摸索出不少搞政治工作、抓军事训练的好办法,给全师的工作帮了大忙。 他们的事迹报道出去后,一下子就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 到了1958年8月,毛主席在北戴河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专门提到了这事,说: “我们的军官,像云南的一个师长,一年当一个月兵,我看这是好办法……这样,我们的军队就是永远打不散的军队。” 没过几天,8月30日的时候,他又进一步提出“我看所有的‘长’——军长、师长这些,都至少当一个月的兵,头一年最好搞两个月,要服从班长、排长指挥。” “一年你管人家十一个月,人家管你一个月还不行吗?有些过去当过兵的现在多年不当兵了,再去当一下。” 9月20日,总政治部照着毛主席的指示,出台了《关于军队各级干部每年下连当兵一个月的规定》。 10月的时候,53岁的许世友上将也响应号召,头戴船形帽、身穿士兵服,来到了海防前线某步兵六连七班,成了一名“上等兵”,他的直接领导是中士班长张吉生。 刚到连队时,战士们和连干部其实都有点顾虑,怕这位老将军不好相处。 许世友一看出大家的心思,见到连长高立山第一面就问“连长,我到连里来当兵,你有顾虑吗?” 连长说“没有”,他却直接点破“没有是假的”,还主动表态度“我这个兵好领导,一定听党支部和行政上的话,叫做什么就做什么,绝不会找你们的岔子。” 后来跟班里战士聊天,他也常说: “我们这些人做干部做了几十年,管人管了几十年,已经养成了管人的习惯,这种习惯势力很顽固,稍不注意就露出来,你们以后多督促我,帮我拿下官架子,搞臭官架子。” 在连队里,许世友是真把自己当成了普通士兵,一点特殊都不搞。 雨后天凉的时候,班长怕他着凉,悄悄跟战士们说“大家快穿上棉衣,咱们不穿他是不会穿的”,战士们赶紧穿上棉衣。 许世友身上穿着毛衣,本来不觉得冷,可看到大家都穿了棉衣,怕自己显得特殊,立马脱下毛衣换上了棉衣。 学打背包的时候,他请战士邵世好教了一遍,接着就解开背包重新打,邵世好劝他“老同志歇歇吧,看你头上的汗”。 他却不肯停“我不歇,重打一遍才能学会,打错了你们别吱声,等我打好了再指出来”。 还笑着解释“那时背的是毯子,不是这种背包”,直到邵世好说“打得对”,他才停下。 最让人印象深的是站岗的事,晚上开班务会,班长宣布新的站哨名单,许世友一看没自己的名字,立马问“班长同志,怎么把我的名字漏了?” 张吉生说“你年纪大了,不要你站”,他却不服气“我放哨最拿手,什么样的紧张情况下我都站过”。 张吉生没办法,想出个举手表决的点子“同意老许同志不站岗的举手”,全班除了许世友都举了手。 可他还是不松口“你们早商量好了,我有意见”,最后在他的坚持下,班长还是给他排了岗。 毛主席当年力推干部下连当兵,背后藏着解决军队建设难题的大心思。 那时候军衔制带来的“等级差别”倾向,已经让一些干部忘了自己也是从战士过来的。 毛主席用“干部每年当一个月兵”这种制度,让干部们换个身份站在战士的角度看问题,这种平等不是表面功夫,是从根上打破身份壁垒,让干部们重新找回跟战士的感情。 这不是凭空想出来的办法,红军时期“官兵一致、同甘共苦”本来就是人民军队打胜仗的法宝。 何云峰、张化民下连当兵的成功,正好证明了这个老传统在和平时期照样管用,把它变成制度,就是要让这种好作风一代代传下去,不让军队在和平年代生出“骄娇二气”。 看许世友将军站岗时那挺拔的姿势,别看他当时已经53岁,站在哨位上照样有股子精气神。 这背后不是偶然,是他从1927年参军开始,历经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几十年战火淬炼出的“肌肉记忆”。

0 阅读:28
断代史鉴

断代史鉴

分朝代深挖中国史,从先秦到民国,每期一个断代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