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比亚要求中国企业造成环境污染一事'“索赔”800亿美金。这个消息一出来就闹得沸沸扬扬,让人忍不住想弄清楚到底怎么回事。 要弄明白赞比亚这 800 亿美金的索赔到底是怎么回事,得先看看这笔钱到底有多惊人。要知道,2010 年墨西哥湾那场震惊全球的 BP 漏油事故,1.25 亿加仑原油漏了 87 天,造成 11 人死亡,最后也只赔了 187 亿美金,而赞比亚这次索赔的金额差不多是那次的四倍多。更有意思的是,赞比亚全国一年的 GDP 也就 193 亿美金,这 800 亿足够让这个国家啥也不干吃四年还有富余。 事情得从谦比希铜矿说起。1998 年中国企业接手这座矿山时,这里还是英国公司留下的烂摊子 —— 露天矿坑杂草丛生,地下巷道坍塌,连像样的设备都没有,西方媒体当时还嘲笑这是 “连苍蝇都不愿驻足的废墟”。中国企业硬生生砸了 11.7 亿美金,相当于当年全国外汇储备的 0.8%,才让这座矿山重焕生机。如今这里雇佣了 5300 名当地员工,平均月薪 600 美元,足够养活一家六口,每年给赞比亚政府带来 7000 万美元税收,总统都曾亲自来剪彩夸中国企业教会他们建设现代矿业。 今年 2 月 18 日的溃坝事故成了导火索。运营谦比希湿法冶炼有限公司的中国企业发现,一座尾矿坝突然溃坝,大约 5 万立方米含有重金属的矿浆流了出来。不过企业反应还算快,第二天凌晨三点半就把溃口堵上了,之后也按政府要求赔偿了受影响的农户。但没想到后来冒出了索赔的事,说是要设立 800 亿美金的环境修复账户,还得额外给 2 亿美金紧急救助基金。有意思的是,这场索赔登记的一百多人里,实际有授权的才 11 个,而且当地法院到现在也没受理这个案子。 要说清楚这索赔金额合不合理,得看看事故的实际影响和原因。根据企业说法,溃坝不光是企业的问题,一方面是有人把尾矿坝的防渗膜给盗割了,另一方面今年 1 到 2 月赞比亚的降雨量是 20 年来同期最高的,这双重因素才导致了意外发生。泄漏的 5 万立方米矿浆听起来不少,但对比 BP 漏油事件里 319 万桶原油的规模,实在算不得特别严重。而且企业在事故后马上就采取了治理措施,不像有些跨国公司出了事就推卸责任。 再看看中国企业在环保上的投入其实一直不少。他们在谦比希搞的数字化矿山,用的是自主研发的采矿技术,把矿石回采率从西方公司的 60% 提高到 85%,还建了专门的污水处理系统。矿区里有虚拟现实安全培训设备,工人在 “蛋舱” 里就能学习应对各种安全事故,这种投入在非洲矿山里可不多见。这些年累计培养了 2000 名当地技术工人,连邻国的矿业公司都来参观学习,要说不重视环保实在说不过去。 从经济合作的角度看,这笔索赔更显得蹊跷。中国企业在谦比希铜矿累计营收超过 22 亿美元,相当于当初投入的 1.9 倍,不仅没像西方预言的那样亏本,还带动周边建了合作区,吸引 79 家企业入驻,创造 1.2 万个就业岗位。赞比亚 70% 的人口曾依赖铜矿生活,中国企业没来之前,铜带省失业率高达 80%,现在矿区周边的日子好过多了。这种时候冒出天价索赔,难免让人想到是不是有别的因素在起作用。 矿业一直是赞比亚的经济支柱,占 GDP 的 12% 左右,这种高度依赖让资源纠纷很容易被放大。不过这次索赔的操作实在有点奇怪,按常理环境赔偿得有专业评估,看看实际污染范围、生态损失多大,修复需要多少钱。但从目前情况看,既没听说有权威机构出具的损失报告,也没看到具体的污染数据,上来就喊出 800 亿,倒像是狮子大开口。要知道中国企业在赞比亚累计投了 25 亿美元,这 800 亿差不多能买 32 个同等规模的矿业项目了。 对比国际上的类似案例更能看出问题。BP 漏油事故赔偿的 187 亿里,55 亿是《清洁水法》罚款,71 亿用于自然资源修复,49 亿弥补经济损失,每一分钱都有明确去向。而赞比亚这 800 亿既没说明怎么花,也没解释怎么算出来的。更有意思的是,当年英国公司在赞比亚开矿 23 年,留下一堆烂摊子拍拍屁股走人,也没见谁索赔过。中国企业把废弃矿山变成非洲标杆,反倒要面临天价赔偿,这逻辑确实让人琢磨不透。 现在事情还没定论,中国企业已经请了当地律师团队应对,说这索赔缺乏依据。其实明眼人都看得出来,铜矿就像赞比亚的聚宝盆,中国企业是挖矿的人,现在盆沿有点裂缝,修修就行,没必要把整个盆都要过去。从 1998 年到现在,中赞在矿业上的合作早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5300 名当地员工靠着矿山生活,赞比亚政府每年 7000 万税收指着矿山,这种合作不是一笔天价索赔能轻易拆开的。
赞比亚法院直接把800亿索赔甩回去了——不是钱多,是荒唐。铜矿漏了点水,防渗膜
【3评论】【2点赞】
用户91xxx84
活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