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庞炳勋投敌叛国,砍下30多名八路军的头颅,67年后重见天日。2010年,河南省一处改造工程的施工地带,在挖掘作业时发现一口铡刀,后续就找到了沉眠在此67年的烈士遗骸,再度引出了庞炳勋投敌叛国的往事,其中故事属实让人感慨不已。 2023 年清明,林州市革命纪念馆内,12 岁的吕晓宇踮起脚尖,手指轻轻贴在 “八路井” 场景模型的玻璃上。 模型里,36 具遗骸蜷缩在枯井中,一旁的铡刀泛着冷光,这是他第一次见到爷爷吕汉斌牺牲的地方。 展柜里,一块刻着 “吕” 字的怀表碎片静静躺着,父亲曾告诉他:“这是你太爷爷用生命守护的信仰,也是我们家永远的传承。” 1943 年 7 月的深夜,李庄村村民王老汉借着月光,悄悄来到村外的枯井旁。白天庞炳勋的伪军刚离开,他就听到井里传来微弱的呻吟。 是八路军战士陈卫国,他被铡刀砍中手臂后,趁乱滚进井里,被同伴的尸体挡住才侥幸存活。 王老汉咬着牙,用绳子将陈卫国拉上来,藏进自家地窖。“你放心,只要我活着,就不会让伪军找到你。” 王老汉给陈卫国包扎伤口时,偷偷塞给他一块干粮,这是家里仅有的存粮。 彼时的庞炳勋,正坐在伪司令部的太师椅上,看着手下送来的 “扫荡” 清单。他投敌后,日军虽给了他 “伪 24 集团军司令” 的头衔,却处处提防,连兵权都被田中彻雄牢牢掌控。 更让他心烦的是,部下们怨声载道,不少士兵是当初跟着他抗日的老部下,不愿屠杀八路军,甚至有人偷偷给抗日根据地送情报。 “再有人通敌,军法处置!” 庞炳勋拍着桌子怒吼,可他心里清楚,自己早已众叛亲离,只能靠日军的扶持苟延残喘。 陈卫国在王老汉家藏了三个月,伤好后,他想去找大部队,却发现日军已封锁了所有路口。王老汉含泪劝他:“你先隐姓埋名,等风头过了再说。” 此后,陈卫国改名为 “陈守义”,在村里当了一名教书先生,这一藏就是 67 年。 2010 年,“八路井” 被发掘的消息传来,89 岁的陈卫国拄着拐杖,颤巍巍地来到工地:“我是当年唯一逃脱的战士,我能证明,庞炳勋是怎么用铡刀杀害我的战友的!” 2010 年遗骸发掘现场,除了柳成江寻亲的故事,还有更多感人的细节。 村民李大妈拿出一个布包,里面是一双千层底布鞋:“这是我娘当年给八路军做的,她说等仗打赢了,要亲手交给战士们。现在,终于能让烈士们穿上了。” 考古人员还在遗骸旁发现了一枚八路军徽章,上面刻着 “为人民服务” 五个字,虽已锈迹斑斑,却依旧清晰。这些遗物,成了那段血泪历史最鲜活的见证。 而庞炳勋的结局,远比史料记载的更显凄凉。1949 年他逃到台湾后,蒋介石虽没追究他的叛国罪,却也不再重用。 他开的小餐馆位于台北的一条小巷里,生意冷清,常有人指着他的背影骂 “汉奸”。 1963 年,庞炳勋病重,临死前他想让儿子帮他写一份 “抗日回忆录”,却被儿子拒绝:“你背叛了国家和战友,还有什么脸写回忆录?” 最终,庞炳勋在孤独和悔恨中离世,连墓碑上都没敢刻自己的名字。 如今,陈卫国的故事被收录进林州市的革命史料,他的孙子陈阳成了纪念馆的志愿者,每天给游客讲述 “八路井” 的往事。 吕晓宇的父亲则发起了 “烈士寻亲计划”,已帮 12 位烈士找到了亲属。 每年清明,纪念馆都会举办 “铭记英雄” 活动,村民们会带着自家做的饭菜,来到 “八路井” 遗址前,像对待亲人一样,祭拜这些长眠的烈士。 那把锈迹斑斑的铡刀,依旧陈列在纪念馆的展厅里,刀刃上的暗红色痕迹,成了警示后人的 “警钟”。它提醒着我们:英雄或许会被遗忘一时,却绝不会被遗忘一世; 而背叛者,即便能逃脱一时的惩罚,也终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永远承受后人的唾弃。 正如吕晓宇在作文里写的:“爷爷的怀表虽然碎了,但他的信仰永远不会碎,我们会带着这份信仰,继续走下去。” 参考资料: 八路军歼灭伪军庞炳勋、孙殿英部丨人民政协报
1943年庞炳勋投敌叛国,砍下30多名八路军的头颅,67年后重见天日。2010年
锴锐说科技文化
2025-09-22 14:42:4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