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年,曹操因高干反叛之事想处死其堂弟高柔。可当他夜巡官署 ,看到高柔抱着一堆公文睡觉时,顿时心生愧疚,于是将自己的外套解下,披在他身上。然而,曹操怎么也想不到,多年后,高柔居然成了曹魏的掘墓人。 在许都的那个夜晚,曹操看着高干反叛的军报,心中满是怒火。 此刻他最想见的,是那个刚被贬去当刺奸令史的年轻人,高柔。 高柔本是陈留名士。 父亲做过蜀郡都尉,堂兄高干是袁绍的外甥、并州牧。 袁绍覆灭后,高干带着他归顺曹操,曹操一眼就看中了他的才名,封他为菅县县令。 高柔到菅县那天,县衙台阶落满灰。 前几任县令要么被贪吏蒙蔽,要么被百姓骂走。 可他偏不按套路来。 派出去的人没抓贪吏,反而把逃跑的县吏追了回来。 那些县吏跪在他面前发抖,他蹲下来擦干净对方脸上的泥:“以前的事算了,跟着我,把菅县治好。” 没出三个月,菅县赋税翻番,讼案再无积压,百姓称他“高公”。 建安十年的秋天,高干的反旗插上并州城头。 曹操正在北征乌桓,接到军报时,气的酒盏都摔碎了。 他立刻把高柔从菅县调回,扔去当刺奸令史。 这个官管纠察百官,是刀尖上的活儿,稍有差池便要掉脑袋。 高柔没闹情绪。 他把行李搬进官衙,案头公文堆得像小山。 白天审案,晚上翻卷宗,常常熬到半夜。 有次他伏在案上睡着,笔掉在地上,墨汁染脏公文,醒来后赶紧用袖子擦,擦得袖子都黑了。 那天深夜,曹操处理完军务,忽然想起高柔。 他披着裘衣,走到刺奸令史的官衙外。 窗户纸上映着个背影,高柔抱着公文,脑袋歪在案上。 曹操站在门外,听见里面烛火噼啪响,忽然想起自己当年在陈留起兵时,也曾在军帐里熬通宵批公文。 他叹了口气,解下裘衣轻轻搭在高柔身上。 回去后,曹操派人去菅县查。 回来的人说:“高县令治下的菅县,路不拾遗,百姓都念他的好。” 曹操拍着桌子骂自己:“我曹操怎么会冤枉一个好人?” 第二天天亮,高柔收到丞相仓曹属的任命。 从此,他走进曹操的核心幕僚团,成了能说上话的“自己人”。 建安十六年,曹操要讨伐张鲁。 高高柔却急了,跑到曹操帐外等了两个时辰才进去。 一进去,他就跪在地上:“大将军,关中马超、韩遂盯着咱们,要是大军去了汉中,他们肯定反!” 曹操正在看地图,抬头瞪他:“马超有什么本事?我连袁绍都赢了!” 高柔还要说,曹操已挥挥手:“出去吧。” 结果大军刚进汉中,马超联合韩遂打了过来,曹军大败,损失上千人。 曹操坐在营帐里摸着脸上的箭伤,对左右说:“要是听了高柔的,何至于此?” 从那以后,曹操再也不敢小看高柔。 制定《魏律》时,高柔逐条审核:“法要严,但也要仁”。 审核刑狱时,他翻遍卷宗:“错一个案子,就是冤一个百姓”。 甚至曹操要废太子曹丕,高柔都敢站出来说:“丕有德行,废了他会让天下人寒心。” 曹操没听,但也没怪他,反而说:“高柔是个直臣。” 曹操去世后,曹丕称帝,封高柔为廷尉。 曹叡继位,封他为太常,曹芳当皇帝,封他为司空,曹髦在位,封他为太尉。 高柔成了曹魏的四朝元老,位列三公。 他的官袍换了四次,腰间玉佩却始终是曹操赐的,刻着“忠”字。 公元249年春天,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 他控制洛阳城后,派使者去见高柔。 使者捧着锦盒,里面是当年曹操赐给高柔的印信:“太傅说,请太尉代行大将军之职,接管曹爽的兵权。” 高柔站在府里,望着案上的印信,那是他当年从曹操手里接过的,刻着“曹”字。 他忽然想起四十四年前,曹操披在他身上的裘衣,想起曹操说“我差点错杀了你”。 许久,他伸手接过印信,放进锦盒。 司马懿拿到锦盒的那天,曹爽投降,高平陵之变结束。 高柔成了司马氏的“功臣”,可没人记得,他曾是曹操的“救赎”。 四十四年前的烛火里,曹操用一件裘衣换回了高柔的忠诚。 四十四年后,高柔用一枚印信,结束了曹魏的王朝。 历史像个循环的轮子,当年曹操赦免的,是高柔的才干,后来高柔放弃的,是曹操的江山。 其实高柔从未背叛。 他的忠诚,从不是对某个人,而是对“曹魏”这个法统。 当他看见曹爽胡作非为、曹魏衰落时,他选择了更稳妥的方式,让这个王朝体面地结束。 原来最狠的“背叛”,从来不是仇恨,而是看清了时代的衰落,却不得不选择另一条路。 而高柔的故事,不过是告诉我们所有的命运,都是时代的注脚。 其实高柔的做法,这不是谁的错,只是一场必然的循环。 主要信源:(光明网——曹操二三事、高柔 - 百度百科)
205年,曹操因高干反叛之事想处死其堂弟高柔。可当他夜巡官署,看到高柔抱着一堆
炎左吖吖
2025-09-25 09:49:2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