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37岁梁从诫被下放江西劳动,妻子周如枚立刻提离婚,还给儿子改名换姓,

青衫栀幽音 2025-09-26 15:53:27

1969年,37岁梁从诫被下放江西劳动,妻子周如枚立刻提离婚,还给儿子改名换姓,不久后改嫁,12年后,人们看到周如枚的下场,纷纷感慨:凉薄之人,终究没有好下场!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梁从诫出生于1932年,在名门望族中长大,祖父梁启超的声名与学问熏染了后辈,父母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学术与艺术修养,也使这个家庭充满文化氛围,周如枚同样出身显赫,她的父亲周培源是学界的领军人物,母亲亦是气质优雅的贤淑女性,两家世交,彼此来往密切,自孩子年幼时即种下了情谊,多年之后,成长于书香环境的一对青年自然走到了一起,1955年,他们正式结婚,随后儿子梁鉴诞生,家庭一度被看作令人艳羡的结合,此时的岁月,平和安适,仿佛注定会延续下去。   进入六十年代末,知识分子的处境急转直下,1969年,风向骤变,梁从诫被派往江西五七干校劳作,消息传开,成为家庭命运的转折点,很快,周如枚提出离婚,带走儿子,并在手续上为孩子改名换姓,对于这段曾经看似牢固的婚姻而言,这是骤然的终止,对外界的人来说,这一决定足以引起复杂的议论,一部分人理解为自保,一部分人则认为是背离了共同承担的责任,无论褒贬,事实已经无法更改。   梁从诫在江西迎来艰难时期,农田开垦、体力劳动、简陋环境,成为每日生活的全部内容,他经历了常人难以承受的磨练,心境却表现出某种坚毅,与此同时,北京的另一端,周如枚进入了新的生活,在离婚后,她再度组建家庭,身边出现了可靠的伴侣与新的子女,表面上的安稳,并未能完全扫除外界的眼光,关于选择是否果断、是否冷漠的声音始终存在,于是,同一件往事,被不同的人解读为勇敢的自救,或者残酷的切割。   1972年梁思成去世,相关部门允许身在江西的梁从诫回京奔丧,在告别的场合,前夫妻如同行云流水般擦肩而过,彼此沉默,日后两人再没有公开交集,命运的轨迹已彻底分离,数年之后,周如枚健康每况愈下,最终病痛压倒了她,1980年年仅四十余岁便离开人世,她短促的一生留下了复杂的背影,人们仍在回忆起那场选择,有人仍旧坚持这是凉薄之举,也有人感叹那是身不由己的自保。   风波过后,梁从诫回到学术工作,他重新整理书籍,翻译典籍,继续探索历史研究,在遭遇巨大变故后寻得新的安顿,更为重要的是,他的兴趣和责任感逐渐转向环保事业,在二十世纪后期,他以创立自然之友为标志,把保护环境的理念付诸实践,对动植物的守护、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推动,成为他毕生努力的方向,这条道路,使他从家族继承的学术背景跨越到公共领域的社会责任。   纵观两人此后的一生,可以发现命运安排了截然不同的路径,周如枚的生命戛然而止,世人对她当年的决定说法不一,或同情,或苛责,均未能统一,而梁从诫则借由自身坚守,把生命的下半场活成了另一种注释,他在各类出版物中留下成果,在环保领域赢得尊敬,也在日常低调的工作中完成自我救赎,在谈及旧事时,他没有发表过负面评价,只以淡然的态度面对,或许正因如此,给后人留下强烈印象的不是抱怨和指责,而是宽容与平静。   这种宽容与平静,本身即是一种回声,被环境侵袭的人生,卷入其中之人,不一定能做出理想中的选择,有人求保全,有人甘承受,评判可以存在,但时代本身才是最大的推手,周如枚的去世,使“抛弃”的标签和“牺牲”的解读永远悬而未决,梁从诫的不言,恰恰为这一切留下了沉甸甸的余地。   最终留在人们记忆中的,是各自人生的形状,梁从诫以科研与环保持续发声,直到生命终点仍被人尊敬地怀念;周如枚的早逝,则成为人们反思那个特殊时期人性选择的一个坐标,曾经共有的过去,被历史冲刷为不同的路径,但那段岁月留下的痕迹,一直延续在议论与记忆之中。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 —— 梁思成之子梁从诫病逝 生前致力于环保事业

0 阅读:0
青衫栀幽音

青衫栀幽音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