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的无人机,又一次,去“拜访”了俄罗斯的库尔斯克核电站。最主要的不是无人机,而是这个核电站,用的是跟切尔诺贝利一模一样的反应堆。 无人机残骸砸中辅助变压器的爆炸声刚过,库尔斯克核电站 3 号机组就紧急停机了。周边三个州瞬间进入限电状态,辐射探测仪的数值在警戒线边缘跳动,没人敢想再偏几厘米会发生什么。 更让人后背发凉的是这座电站的反应堆。它和切尔诺贝利用的是同一个型号 ——RBMK-1000,这种上世纪的设计压根没有坚固的安全壳保护,装着核材料的堆芯就靠一个普通屋顶遮着。别说无人机携带的爆炸物,就算是一枚失控的火箭弹碎片,都可能撕开这层脆弱的防护。 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总干事格罗西急着赶去视察,回来就说这里已经出现核事故风险。就在这次无人机袭击前没多久,距离电站 5 公里的地方还发现过一枚集束弹药火箭弹,里面 180 枚未爆炸的子炸弹,随便哪枚引爆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战场已经悄悄挪到了核电站门口。无人机不再是零星骚扰,而是成百架一起扑过来的饱和攻击。有次不到 12 小时里,206 架无人机瞄准了库尔斯克电站、军火库这些关键目标,防空系统拦下来一半多,剩下的还是造成了破坏。 这些无人机里有不少是改进型,能绕开雷达,航程能达到 1200 公里,精准度比以前高了不少。 更棘手的是背后的技术支撑。现在的无人机攻击早不是瞎碰运气,AI 系统会提前算好三条以上的飞行路线,连什么时候转弯、降低高度躲避拦截都规划得清清楚楚。 还有人把民用无人机改装后挂上铝热剂炸弹,这种炸弹粘在设备上能烧穿钢板,要是落到反应堆相关设施上,后果不堪设想。 国际法其实早有规定,核电站这类含有危险力量的设施,就算是军事目标也不能随便攻击。俄乌都签过相关的国际公约,但条款里留了模糊空间. 如果一方认为电站在支持军事活动,攻击就可能被视作 “合法”。后来又补充了好几个禁止袭击和平核设施的决议,可没有强制效力,约束力有限。 更让人揪心的是责任问题。按照国际核损害责任条约,武装冲突引发的核事故,电站营运单位不用承担赔偿责任。 历史上从没发生过这种情况,真要是出事了,谁来收拾烂摊子、怎么赔偿受影响的人,全是未知数。放射性物质一旦泄漏,周边生态和居民健康的损害是不可逆的,这种后果没人能承担。 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也在安理会强调过,得避免攻击核电站这类和平设施。国际原子能机构在扎波罗热电站已经见识过危险,那里的火灾虽没影响核安全,却暴露了冲突中核设施的脆弱性,而库尔斯克电站的处境只会更危险。 无人机袭击的硝烟总会散,但 RBMK 反应堆的安全隐患一直都在。现在电站还有两座运行中的机组,每一次周边的军事活动,都是在给全人类的安全加码。 毕竟切尔诺贝利的教训摆在那,没人想再经历一次灾难。你说,在核安全面前,是不是该有比冲突更重要的共识?
乌克兰的无人机,又一次,去“拜访”了俄罗斯的库尔斯克核电站。最主要的不是无人机,
朦胧烟雨楼
2025-09-30 11:29:41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