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香港富商胡应湘花30亿承建了虎门大桥,他豪言:等收回成本后,我就把这座大桥捐给国家!可谁想到,这桥日均进账400万,一年超10亿元的收入,面对这巨大的财富,他真的会实现承诺吗? 上世纪90年代初,珠江口的两岸仍靠轮渡连接。虎门渡口每天早上五点刚过,货车已经排成长龙,有时一等就是四五个小时。 原本设计运力为3000车次/日的轮渡线,实际运营高达7000车次,日日超负荷。东莞的制造业正起步,深圳、广州的改革如火如荼,可物流却卡在了渡口上。 1991年初春,香港合和实业主席胡应湘第一次实地考察虎门。他站在江边,看着江面上船只穿梭、岸边货车密集,沉默良久。 几天后,他向广东省政府提出建议:由他出资30亿元,采用BOT模式,投资建设虎门大桥。 这个提议震动了整个华南。30亿港元,在当时是天文数字。 更何况,这座桥将横跨珠江口最宽处,主跨1387米,桥型设计采用双塔双索面钢箱梁悬索桥,是亚洲首次尝试。在缺乏经验、技术尚未成熟的年代,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1992年3月,广东省政府拍板决定:虎门大桥项目列为重点工程,采用中外合资方式推进。5月29日举行奠基仪式,10月28日正式动工。 胡应湘不仅出资,还亲自参与施工管理。作为普林斯顿大学土木工程系的高材生,他对每一项技术环节都极为关注。 为解决台风带来的安全隐患,他亲自推动进行了风洞实验,并引入国际领先的防风设计。 施工过程中意外损毁了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虎门炮台营房,他坚持停工修复,该项目最终增资近2亿元,用于建设虎门海战纪念馆。 1997年2月,大桥实现合龙。5月开始试通车。6月9日,最高领导人亲临现场,宣布大桥正式通车。 这一天,胡应湘站在江边,望着大桥贯通南北,显得异常平静。有人问他,大桥通车了,你还记得当初的承诺吗? 他只是点了点头,说:“我记得。” 大桥开通后的数据,很快打破了所有人的预期。设计通行能力为8万辆车次/日,实际日均车流超过10万辆,通行费日收入高达300万到400万元,年收入轻松突破10亿元。 坊间开始流传一句话:“虎门大桥,不是桥,是印钞机。”可就在盈利最盛之时,胡应湘选择了兑现承诺。 他将虎门大桥的经营权无偿移交给广东省交通集团。这意味着,一年十几亿的收益,他一分未取,全部交给了国家。 有人仍不理解,胡应湘为何愿意放弃这座金矿。他却说得很简单:“我是中国人,为国家做点事是应该的。” 那一年,他站在虎门大桥桥头,望着不远处的海战纪念馆,说了一句话:“林则徐曾在这里抗英,我今天也算是为国家做了一点事。” 他做的,远不止这一点。 虎门大桥建成后,彻底改变了珠江口的交通格局。东莞至南沙的车程从原来的6小时缩短至不到3小时,物流成本下降了40%。 东莞迅速崛起为“世界工厂”,南沙新区从滩涂变为高楼林立,十年内GDP翻了八倍。 香港资本也因此加速进入内地。虎门大桥,成了改革开放的象征。更重要的是,胡应湘开创的BOT模式,为中国引入外资建设基础设施提供了范例。 他在内地总投资超过510亿元,兴建高速公路371公里,电厂装机容量达388万千瓦,为内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持续动力。 2002年,虎门大桥荣获中国土木工程界最高奖项“詹天佑奖”。而胡应湘,则被誉为“有胆识、有远见的企业家”。 胡应湘的人生履历,注定不会平凡。1935年,他出生于香港一个富裕家庭,父亲胡忠是当时香港“出租车大王”。 他从小接受西式教育,1958年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土木工程系,回港后投身实业。 1969年,他创立合和实业,开发了香港地标“合和中心”。在内地改革开放初期,他率先投资广州中国大酒店、沙角电厂、广深高速、广珠高速等一系列大型项目。 1983年,他就提出建设港珠澳大桥的设想,彼时,这还只是一个梦想。 几十年来,他将大量财富用于内地教育和慈善事业,累计捐款超过2.1亿元。生活上却极为节俭,外出常乘地铁,办公室陈设简朴,饮食清淡如常。 如今的虎门大桥,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2023年,日均车流量已达17万辆,远超设计承载力。2020年5月,因罕见的涡振事件引发安全担忧,桥体病害频发。 2025年10月,大桥将启动一次为期12至15个月的大修工程,计划2027年完工。 同时,扩建方案也已启动,预计投资100亿元,扩建至双向10至12车道,预计2028年竣工。 桥还在,路更长。胡应湘曾说:“财富是暂时的,但国家的发展不能等。” 信息来源: 《虎门大桥计划年内大修,至少封闭一年》——新京报
90年代,香港富商胡应湘花30亿承建了虎门大桥,他豪言:等收回成本后,我就把这座
巧珍
2025-10-03 21:30:40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