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机被雷达锁定之后,可以甩掉导弹的追击吗?事实上,一旦被雷达锁定,不管是歼20,还是其他任何战斗机,基本上都难以逃脱导弹的追击。 “锁定”意味着什么?这可不是雷达扫到一下那么简单,而是敌方雷达已经稳定捕捉到战机的信号特征,不管战机怎么转向,雷达波束都像探照灯一样死死跟着,更关键的是,导弹已经接收到目标参数,随时能发起致命追击。 很多人觉得歼20这种隐身战机肯定能轻松摆脱,毕竟它的外形设计和隐身涂料能大幅削弱雷达反射信号,但歼20的优势是“先敌发现、先敌开火”,要是真被对方雷达锁定了,隐身性能的作用就大打折扣了。 因为导弹导引头的灵敏度比载机雷达高得多,哪怕是微弱的信号残留,也足够它追着不放。 导弹的制导方式更是让战机很难脱身,现在主流的中距空空导弹大多用半主动雷达制导,发射它的飞机得用雷达持续“照亮”目标,导弹跟着反射信号追。 以前这种制导有个漏洞,要是发射机雷达被干扰,导弹可能丢目标,但现在的导弹都加了惯性制导,就算暂时断了信号,也能凭着预设数据继续飞,等靠近了再重新捕获目标,这招一下就堵上了漏洞。 更狠的是主动雷达制导导弹,弹头上自带雷达发射器和接收器,发射后完全不用管,自己就能搜索追踪目标,法国“飞鱼”导弹就是这路子,一旦被它盯上,战机基本成了活靶子。 有人会说,战机可以做大过载机动躲啊,但这想法太天真了,飞行员最多能承受7到8个G的过载,战机结构极限也才9个G,可导弹不一样,它没有人体生理限制,机动过载能轻松达到30个G以上。 这意味着战机急转弯时,导弹能以更迅猛的角度跟上来,根本不给摆脱的机会,而且导弹的飞行速度普遍是战机的两三倍,就算战机先启动规避,导弹也能很快追上,毕竟在绝对速度差面前,机动优势基本没用。 战机上的电子对抗系统和干扰弹算是最后的救命稻草,但效果实在有限,面对雷达制导导弹,战机可以用有源干扰压制对方雷达,或者撒无源干扰箔条制造假目标。可现在的导弹都带抗干扰算法,能分辨出真目标和箔条的信号差异。 对付红外制导导弹的红外干扰弹也一样,新型导弹能识别战机发动机尾焰的温度特征,不会被假信号骗走。更要命的是,很多导弹采用复合制导,比如雷达加红外,就算干扰了一种制导方式,另一种还能接着追踪,简直是防不胜防。 想成功摆脱导弹,得满足一堆苛刻到几乎不可能的条件,首先告警装置得及时准确,告诉飞行员导弹从哪个方向来、距离多远,然后电子干扰得正好戳中导弹的弱点,同时飞行员的机动动作还得时机精准,太早机动会浪费能量,太晚就来不及了,必须把这些手段完美结合才行。 但实战中哪有那么多“正好”,战机在被锁定的瞬间,飞行员要在几秒内做出判断,还要协调操作各种设备,稍有失误就是机毁人亡。 历史上的空战案例也能说明问题,海湾战争里,美军的AIM-7“麻雀”导弹虽然是半主动制导,但命中率依然很高,那些试图靠机动摆脱的战机,大多没能逃过导弹追击,就算有极少数成功的,要么是导弹本身出现故障,要么是正好处于导弹的射程边缘,能量不足追不上,这种运气成分在实战中根本靠不住。 说到底,现代导弹的设计就是冲着“一发命中”去的,从制导精度到机动性能,再到抗干扰能力,每一项都针对性地克制战机的规避手段,就算是歼20这样的顶尖战机,一旦被雷达锁定,能做的也只是尽人事听天命,想稳稳甩掉导弹,可能性实在太低了。 这不是说战机完全没有机会,只是那种机会苛刻到堪比中彩票,实战中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战斗机被雷达锁定之后,可以甩掉导弹的追击吗?事实上,一旦被雷达锁定,不管是歼20
冷紫叶
2025-10-08 10:37:2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