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重新工业化有多难?看看 80 年代的盛况与如今的衰败,答案便一目了然。 1980 年的美国,制造业占 GDP 比重高达 21%,1960 万工人支撑起全球最完整的工业链条。 那时人口刚过 2.2 亿,却家家户户车库藏着工具箱,父亲带着孩子修汽车、搭木屋成了周末常态。 农民既能驾驶拖拉机耕作,又能给牲口配种治病,连小镇铁匠铺都能打造精密农具,整个社会充盈着动手能力与工匠精神。 2025 年 10 月的亚利桑那州凤凰城,台积电新建的 4nm 晶圆厂刚实现量产,车间里却随处可见来自台湾的工程师。 这家获美国 66 亿美元补贴的工厂,2025 上半年虽盈利 1.501 亿美元,却始终面临本土工人短缺的难题,仅 2025 年就从台湾空运 1200 名技术人员支援。 劳动力缺口早已成为全行业的通病。 美国劳工部 10 月 5 日数据显示,制造业职位空缺率升至 7.2%,创历史新高,仅半导体行业工程师缺口就达 20%。 俄亥俄州一家汽车零部件厂的招聘经理坦言,连续三个月挂出的 20 个技术员岗位,只收到 3 份符合基本技能要求的简历。 问题根源藏在教育体系的断裂里。 2022 年 PISA 测试中,美国 15 岁学生数学成绩 465 分,低于 OECD 平均水平,科学成绩落后于越南等新兴国家。 社区学院的职业课程严重滞后,仍在教授传统机床操作,而企业车间里智能机器人已成为主力设备。 对比德国双元制教育中 “一半课堂一半车间” 的模式,美国每年投入的职业教育资金虽不少,却鲜见与企业需求对接的实操项目。 家庭结构的变化让技能传承失去土壤。 2022 年数据显示,美国双亲家庭比例降至 65.4%,单亲母亲家庭占比升至 21%。 底层家庭中,家长常需打多份零工维持生计,孩子放学后无人看管,更谈不上学习修配、组装等基础手艺。 社会价值观的转向更让制造业吸引力骤降,华尔街与硅谷的高薪神话,让年轻人更愿选择送外卖而非进工厂。 成本与基建的双重压力,让企业回流步履维艰。 台积电亚利桑那工厂的生产成本较台湾高 30%,年耗电量相当于 50 万户家庭,叠加美国电网平均使用年限超 40 年,暴雨天气常导致生产线停工。 洛杉矶港的装卸效率仅为上海港的一半,物流延误使企业额外支出 30% 的成本,2024 年德州化工厂因洪水停产两周,损失超 2 亿美元。 企业测算显示,美国建厂成本比亚洲主要制造基地高 40%,61% 的跨国企业更倾向于在墨西哥、越南布局产能。 政策落地的繁琐进一步拖累进程。 2022 年推出的 527 亿美元芯片法案,虽吸引 3950 亿美元投资,却仅创造 11.5 万个岗位,远低于预期的 50 万个。 审批流程的冗长让很多项目错失时机,台积电凤凰城工厂原计划 2024 年投产,实际到 2025 年初才实现 4nm 量产。 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更添阻碍,推高了芯片生产所需的中间品进口成本,间接影响企业利润。 事件最新情况:2025 年 9 月 25 日,台积电宣布任命 5nm 工艺专家庄瑞龙为美国子公司 CEO,试图以技术领导力突破本地化瓶颈。 10 月 5 日,台积电仍不得不暂缓亚利桑那第三工厂建设,直言 “本土劳动力缺口无法解决”,其第二工厂 2nm 工艺试产已推迟至 2026 年底。 同日,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制造业就业人数仅 1240 万,占总就业比重 9.9%,较 80 年代峰值减少近 40%。 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 10 月 6 日更新评估,仍给基础设施打 C 级,称电网改造进度仅完成计划的 28%。 信源:美国重新工业化有多难?能干活的也就三千万,“工人”就是贬义词——网易
乌军现役军官、前乌克兰最高拉达议员伊戈尔·卢岑科在其社交媒体页面上发文称,在乌克
【2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