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89岁的陈云突然收到一封加急信,写信人是林彪的女儿,他看完后面色凝重

一桐评这个去 2025-10-12 13:48:09

1994年,89岁的陈云突然收到一封加急信,写信人是林彪的女儿,他看完后面色凝重,急忙电联老战友洪学智:“有件事要麻烦你!”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4年初春,北京的空气还带着寒意,一封加急信件被送到陈云手中,信封上写着林晓霖的名字,林晓霖是林彪的女儿,这封信引起了陈云的高度重视,信的内容很直接,提出了两个请求:希望完成《第四野战军战史》的编写,还希望能建设一座平津战役纪念馆。   这两个问题其实早就摆在很多人心里,解放战争的四大野战军中,第一、第二、第三野战军战史都已编成,唯独四野的战史被搁置,原因很现实,林彪后来的问题太敏感,涉及历史评价,大家都不敢贸然动手,这样一来,四野几百万将士的功绩就没有一个正式的历史记录。   信件送到陈云手上,并不是偶然,陈云当时已经年近九十,仍然关心党和国家的历史问题,他很清楚,编写四野战史,不是谁都能做主的事情,信读完后,陈云马上联系了洪学智,洪学智是四野出身,也是陈云多年的老战友,两人经历过战争年代的并肩作战,彼此的为人都非常了解。   洪学智接到电话后,没有多问,立刻赶到陈云家里,陈云把信交给洪学智,让他负责这两项工作,陈云的考虑很清楚,洪学智一直以正直、冷静著称,做事公道,不带个人情绪,这在处理林彪相关问题时尤其重要,同时,洪学智的组织能力也非常强,在军队和地方工作多年,经验丰富。   洪学智没推辞,接过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他知道,编写四野战史是一件大事,既要实事求是,又要经得起历史检验,洪学智很快组建了编写工作小组,成员既有四野时期的老干部,也有专门研究党史的年轻学者,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开始搜集和整理大量历史资料。   编写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四野的许多历史资料散落各地,有的老同志记忆模糊,有的关键材料需要多方查证,为了保证史实准确,洪学智要求小组成员多次走访、查档、比对,每当遇到分歧较大的地方,他都坚持用事实说话,既尊重历史,也尊重每一位亲历者的证言。   与此同时,平津战役纪念馆的建设也同步推进,选址问题一度成为讨论的焦点,有人主张建在北京,有人建议天津,最终,考虑到天津是平津战役的主战场,纪念馆定在了天津红桥区,这一决定得到了陈云和相关部门的支持。   纪念馆的筹建工作涉及到场地规划、展品征集、展馆设计等多个环节,洪学智事无巨细,亲自协调各方资源,为了让纪念馆内容更丰富,小组专门邀请参加过平津战役的老兵讲述亲身经历,收集了不少珍贵的实物和文献资料。   这两项工作压力很大,洪学智年事已高,但几乎把所有精力用在了这上面,他不止一次表示,这不是为了个人名誉,而是为历史负责,编写四野战史和建设纪念馆,是给后人留下真实的历史见证,每当有争议时,他总是强调,历史必须尊重事实,不管涉及到谁,都不能随意增减。   1995年,陈云去世,没能等到四野战史正式出版,也没能亲自见证纪念馆落成,洪学智在送别老领导后,把全部心思都放在这两项工作上,他常说,这既是对陈云的承诺,也是对所有四野将士的交代。   编写小组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战史》的编纂,全书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既肯定了四野在解放战争中的贡献,也对林彪的问题做了客观说明,没有因为个人问题否定历史成绩,也没有回避历史中的复杂矛盾。   1997年,平津战役纪念馆在天津红桥区正式落成,纪念馆馆名由聂荣臻元帅题写,成为天津市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开馆那天,洪学智站在馆前,感慨万千,许多参战老兵和家属专程赶来参观,看到纪念馆里陈列着大量珍贵照片、文物和历史资料,很多人都流下了眼泪。   四野战史的出版和纪念馆的落成,填补了新中国军事史上的一个空白,许多四野老战士感到欣慰,他们的经历和牺牲终于有了官方的记载,社会各界也普遍认为,这两项工作对弘扬革命精神、传承历史记忆有着重要意义。   洪学智晚年,时常翻看那本刚出版的四野战史,他没有太多豪言壮语,只是淡淡地说,这是历史交给他的任务,他尽力做到了最好,每当年轻人来访时,他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历史,是给后人看的,不能糊弄,”   信息来源:洪学智. 光辉的历程 真实的纪录——写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战史》出版之际[J]. 军事历史, 1999(1):3.  

0 阅读:59

猜你喜欢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