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喜剧片,年轻人嫌它吵,老年人却抢着看。 首日排片不到9%,没人看好,结果票房

星海拾贝人 2025-10-12 19:42:50

一部喜剧片,年轻人嫌它吵,老年人却抢着看。 首日排片不到9%,没人看好,结果票房一路逆跌,冲到4.11亿,比预测多出2.3个亿。 猫眼内部都拿它当反面教材:别信算法,有时候人比数据更真实。 豆瓣上,24岁以下观众给二星,说节奏慢、锣鼓太吵;60后观众却有八成打出五星,说“小时候在村口搭台子看戏,就是这个味儿”。 片方没硬怼年轻人,也没躺平等老人继续买票。 他们干了件挺聪明的事——把一部电影,拆成三部。 90分钟“校园版”,11月进30所高校,北大复旦两场票,24小时卖光。 原来年轻人不是不爱戏曲,是没被好好请进来看。 “去锣鼓”安静版上线了,没有喧天鼓乐,只留唱腔和念白,放在爱奇艺和优酷的“银发专区”和“亲子专区”。 平台直接保底1200万,不靠票房,靠分账。 文旅部又追加500万补贴,要做4K修复+英文字幕,送去蒙特利尔电影节当闭幕片。 中国戏曲,第一次以电影形态,在北美艺术院线正经放了一回。 更魔幻的是短视频。 片方故意拍了条“00后看戏台真实反应”——皱眉、捂耳朵、笑出声,结果播放1.8亿,点赞比1:4。没人想到,这条吐槽视频,反而让子女主动给爸妈买票,数量超过了老人自己下单。 院线密钥延期到11月27日,工作日上座率11.4%,全国产片第一。 不是靠流量明星,不是靠热搜轰炸,靠的是一个被遗忘的群体,用真实买票,把一部片子抬上了天花板。 这不是一部电影的成功。 是代际之间的裂缝,被当成了一条新路。 年轻人觉得老派,老人觉得新潮,而片方不选边站,只是把同一部戏,换了个姿势,摆在不同人面前。 有人看热闹,有人看门道。 有人为父母下单,有人为童年买单。 当一部电影不再试图讨好所有人,反而开始尊重每一代人的节奏,它才真正赢得了所有人。 《戏台》没赢在宣传,赢在了:你愿意为别人,多做一点。

0 阅读:0
星海拾贝人

星海拾贝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