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生命最后阶段,面对镜头再次掷地有声:“抗美援朝那一战,美国集

纸上点将 2025-10-13 18:45:22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生命最后阶段,面对镜头再次掷地有声:“抗美援朝那一战,美国集结了‘联合国军’,依旧没能阻挡中国志愿军的势如破竹。中国是最大的赢家——但美国,却不是最大的输家!” 你们知道基辛格这话里的门道在哪吗? 抗美援朝战争从1950年6月爆发,到1953年7月停战,持续三年。这场冲突源于朝鲜半岛的分裂,美国主导的联合国军介入后,迅速将战线推向鸭绿江边。中国志愿军入朝作战,改变了战场态势。基辛格作为外交老手,在其著作中反复剖析这场战争。 他指出,中国通过这场较量,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跃升为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力量。志愿军以有限装备对抗装备精良的对手,最终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这不仅仅是军事上的抗衡,更是政治上的宣言。中国在战后迅速巩固了新生政权,赢得了周边国家的尊重。基辛格强调,这种胜利远超单纯的领土控制,它奠定了中国在亚洲事务中的话语权。 美国在战争中的投入巨大,伤亡超过3.6万人,军费高达540亿美元。这笔开销相当于当时美国国防预算的五分之一。麦克阿瑟的快速推进计划破产后,美国被迫调整战略,从进攻转为防御。停战协定签署时,美国虽未实现统一朝鲜的初衷,但成功遏制了共产主义向南扩张的势头。韩国作为缓冲区得以保留,这对美国的亚太布局至关重要。基辛格认为,美国的损失虽重,却没有动摇其全球霸权基础。相反,这场战争暴露了美国在亚洲的局限性,促使其转向外交斡旋,而不是一味军事冒险。美国的工业产能和盟友网络,让它能承受这样的挫折,而非彻底崩盘。 基辛格的洞见在于,他将目光投向苏联,这才是他眼中最大的输家。苏联在战争中扮演幕后角色,提供武器援助,却不愿直接卷入。斯大林批准金日成南侵,又怂恿中国出兵,但当美国介入时,苏联选择袖手旁观,仅限于空中补给和情报支持。这种消极态度,让苏联在共产主义阵营中的领导地位受损。其他国家开始质疑苏联的可靠度,觉得它缺乏大国担当。基辛格在回忆录中写道,苏联本可借机消耗美国实力,却因畏首畏尾,错失扩大影响力的机会。结果,苏联的国际形象从革命灯塔转为机会主义者,这为后来中美缓和埋下种子。 从盟国角度看,那些跟随美国的国家也付出不小代价。英国派出2.1万多人,伤亡1100余人。土耳其旅在战场上几乎全军覆没,损失超过2000人。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部队同样遭受重创,总伤亡数百。这些国家本意是维护联合国决议,顺带巩固与美国的联盟关系,却在实战中发现,装备和训练的差距让它们成为炮灰。战后,这些国家国内舆论反弹强烈,议会辩论中频频质疑参战的必要性。基辛格的分析透彻地揭示,这种不对等的负担,进一步凸显了美国在联盟中的主导地位,而小国只能被动买单。 中国志愿军的表现是这场战争的转折点。尽管装备落后,志愿军凭借机动性和地形优势,多次击退联合国军的攻势。长津湖战役中,美军陆战一师被包围,损失惨重。这场胜利不仅震慑了对手,还提升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基辛格承认,中国以弱胜强的策略,源于对国家主权的坚定守护。它拒绝了外部势力的干涉,确立了不结盟原则。战后,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首次以平等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周恩来代表团的发言赢得广泛关注。这标志着东方大国从边缘走向中心,基辛格视之为中国外交的起点。 苏联的战略失误在战争后期愈发明显。1951年,美国空军轰炸苏联提供的补给线时,莫斯科仅发出外交抗议,而非实质反击。这让中国志愿军在后勤上承受更大压力。基辛格指出,苏联的这种算计,本想让中国消耗美国,却忽略了自身信誉的流失。战后,苏联在东欧的控制力开始松动,内部矛盾加剧。相比之下,美国通过战争强化了北约体系,吸引更多欧洲国家靠拢。基辛格的视角接地气,他像个老棋手,拆解每一步的得失,提醒人们大国博弈从不简单。 美国战后的调整同样值得深思。艾森豪威尔上台后,推动停战谈判,避免了战争升级。这体现了美国决策的灵活性,尽管麦克阿瑟的咄咄逼人一度主导战场。基辛格在晚年访谈中感慨,美国从朝鲜学到教训,不再低估亚洲国家的韧性。这场战争虽未分胜负,却重塑了冷战格局。中国获得喘息空间,专注经济重建;美国巩固了西太平洋防线。盟国虽有怨言,但仍依赖美国的保护伞。基辛格的话,点出这种不对称的现实,让人反思联盟的本质。 基辛格一生浸润外交,亲历中美建交。他在《论中国》一书中,系统阐述朝鲜战争对中国的影响。那里,他写道,这场仗让西方认识到,中国不是可随意摆布的对象。志愿军的牺牲换来国家尊严,远胜于领土得失。

0 阅读:0
纸上点将

纸上点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