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间,窗外蛤蟆叫,乾隆问刘墉:“殿外何事喧哗?”刘墉一听,心想大家都知道,这是蛤蟆在叫,可明知道还这么问我,是不是又在给我挖坑呢? 1805年冬,嘉庆皇帝的圣旨从紫禁城送出。“追封刘墉太子太保,赐谥号‘文清’。” 消息传到朝堂,老臣们难免想起二十年前的江南。 那年乾隆让刘墉制止蛤蟆叫,没人想到这成了处世范本。而比刘墉早死十年的和珅,此时还钉在贪腐的耻辱柱上。 1785年夏,乾隆下江南的龙舟泊在钞关码头。岸边寺庙的钟声吸引了他,便带着群臣登岸。 禅房刚坐定,窗外就传来“咕呱”声,搅了清净。 乾隆放下茶盏,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刘墉身上。“殿外喧哗,你去看看是什么事。” 刘墉起身时,余光瞥见和珅在偷笑。他知道和珅等着看自己出丑——满殿谁听不出是蛤蟆叫? 可他没直接回话,只躬身道:“臣遵旨,这就去查。”故意绕到庙后池塘边,蹲下身看了会儿蛤蟆。 才慢悠悠回禅房,语气恭敬:“启禀陛下,是池塘蛤蟆在叫。”乾隆没接话,反而叫侍从取来纸笔。 挥毫写下“此地蛤蟆停叫”,递到刘墉面前。 “既查清楚了,就去让它们安静些。”和珅在旁附和:“刘大人可得好好劝劝这些‘吵闹之徒’。” 刘墉接过手令,指尖捏着纸角,没露半分难色。 他捧着圣旨走到池塘边,周遭侍从都围过来看热闹。有人小声议论:“蛤蟆哪听得懂人话,这不是难为人吗?”刘墉却没理会,先对着禅房方向行了三叩九拜礼。 然后展开手令,扯着嗓子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每一个字都读得铿锵,像在给文武百官传旨。 读罢,他还站在原地等了盏茶功夫。才转身回禅房复命:“陛下,臣已宣旨,只是……” 乾隆挑眉:“只是什么?”“蛤蟆乃山野生灵,恐未能领会圣意,还望陛下恕罪。” 这话既没违逆皇命,又给自己留了台阶,乾隆当即笑了。这事很快传遍江南,连民间都编成了段子。有人说刘墉机智,敢跟皇帝“打太极”;有人说他圆滑,懂得顺意。 可刘墉没把这些放在心上,该办的差事照样办。那年秋天,他还顶着压力,弹劾了和珅的亲信。 和珅想报复,却因乾隆护着刘墉,没讨到半分好处。 1799年,乾隆驾崩,嘉庆立刻拿和珅开刀。抄家时搜出的金银,抵得上清廷十年财政收入。 和珅被赐死那天,刘墉正在府中整理案卷。 家人劝他避避风头,他却摇头:“我办我的差,与他无关。”后来嘉庆让他审理和珅案,他也只查贪腐,不株连无辜。 嘉庆曾问刘墉:“当年皇考让你止蛤蟆叫,你为何不直接反驳?”刘墉答:“陛下问的是‘何事喧哗’,臣查的是‘事’;皇考让止叫,臣传的是‘旨’。” “为人臣者,既要知实情,更要懂分寸,不能让君父难堪。”嘉庆听后点头:“难怪皇考常说,你是懂进退的人。”1805年,刘墉病逝的消息传到宫中。嘉庆正在批阅奏折,当即放下笔,叹了口气。 “刘墉在,朕少操不少心。”随后下旨追封,还让皇子们去刘府吊唁。而和珅的名字,早已成了朝堂上的禁忌,没人敢轻易提起。 如今在故宫的文献馆里,还能找到刘墉的奏折手稿。字里行间透着严谨,没有半分谄媚之语。民间流传的刘墉画像,多是他身着官服、神态沉稳的模样。 和珅的画像则少见,更多是戏曲里贪婪的丑角形象。这两位乾隆朝的重臣,最终因处世不同,落得截然不同的结局。而刘墉应对“蛤蟆难题”的智慧,至今仍被人当作处世范本。 和珅,只留下“贪腐”的骂名,成了反面教材。刘墉死后的太子太保封号,是两任皇帝对他的认可。也证明了:在朝堂上,笑到最后的,往往是懂分寸的人。 信息来源: 北京恭王府管理处官网《园林水系考据》 《中新网》报道《恭王府修缮发现清代金丝楠木构件》 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刘墉书法藏品目录》 苏富比拍卖行《2019年中国艺术品专场图录》 国家图书馆藏《清宫轶闻野史辑录》
乾隆年间,窗外蛤蟆叫,乾隆问刘墉:“殿外何事喧哗?”刘墉一听,心想大家都知道,这
悠然话史
2025-10-14 12:35:28
0
阅读: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