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草台班子了!10月14日,美国人要对中国船舶开征“入港费”,但这两天,美方突然提出了一个新的执行细则:一艘船是否需要交费、需要交多少费用,全部得依靠船东自己判断,自助办理,因为美国政府已经停摆,大量工作人员无薪休假,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CBP)没有人手执行特朗普政府的新规。至于CBP会不会监管、会用多大的力度监管,现在也不好说,只能看新规开始执行后,CBP能腾出多少人手。 10月14日,美国要对中国船舶征收“入港费”,本来就是一件颇有争议的事,结果没想到,这事还没正式开始,就已经成了国际笑话。 新规刚一出台,美方居然甩手不管,让船东自己判断是不是要交钱、交多少、怎么交,全靠“良心自觉”。 为啥?因为政府停摆了,美国海关没人上班,执行不了,你没听错,连执行新规的海关人员都在家喝咖啡,特朗普政府的新规,就这么成了“自助餐”,真是让人怀疑,美国这是在搞贸易制裁,还是在开整蛊节目? 照理说,10月14日起,中国船只靠岸美国港口,就要交“入港费”,这背后是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早在今年4月就搞出的301调查结果,说是要针对中国的航运、造船和物流行业。可到了执行这一步,美国政府突然“断电”了。 如今的执行细则荒唐得让人哭笑不得,一艘船该不该交钱,交多少,要不要交,全靠船东自己判断,然后登录平台自己付钱,自助办理。 说白了,美国政府说:“我们要收钱,但我们没时间盯着你交没交。”这哪是政策,这是“信你个鬼”。 更荒诞的是,这笔费用可不便宜,根据美方定下的标准,每净吨50美元,一艘万箱级的集装箱船一次就要掏出几百万美元。 你说,在没有强制监管的情况下,哪个船东会傻到主动掏腰包?CBP也明白这个道理,但问题是,他们也没办法。 如今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的职员大多数要“贷款上班”,工资都发不出来,谁还有心思去查账? 特朗普政府此举,说到底是想借港口费打压中国海运业的全球竞争优势,顺带扶一把快“失宠”的美国造船业,这种玩法,与其说是经济政策,不如说是政治动作,明摆着是贸易保护主义的翻版。 可问题是,这“招”根本打不准,你拿刀砍别人,结果刀柄脱手砸了自己,首先,这笔费用对中国船东来说确实是个成本压力,运价上涨几乎不可避免,间接等于多加了4%的“隐性关税”。 可别忘了,美国本土也是全球供应链的一环,运价上涨,最终反弹的还是美国消费者,通胀火上浇油,搞不好,还会逼得一些航运公司绕道走,或者干脆不靠美国港口了。 其次,美国政府现在正处在半瘫状态,连CBP自己都不确定能不能安排足够人手去监管这项新规,你设了规矩,却没人执行,只能靠“诚信纳税”,这不就是自己打自己脸? 面对这场“草台班子式”的收费,中方这边的动作却显得有条不紊,早在新规正式实施前,中国交通运输部就亮出了底牌:从10月14日起,对美国船舶也要收取“特别港务费”,每净吨400元人民币,且分阶段推进。 这还不算狠,真正高明的是豁免条款,凡是中国制造的船舶,无论是谁开的,都可以免交费用。 这一招,可谓精准打击了以韩国和日本为主的美资船东运营的船队,从规则设计上就占据了主动权。 此外,中国此前还修订了《国际海运条例》,为对等反制提供了法律基础,这不是临时起意,而是早有准备,中方的回应不是简单的“你收我也收”,而是谋篇布局、有章有法,既讲规则,又讲策略。 面对这波操作,全球航运公司也不是吃素的,不少航运联盟已经开始调整运力部署,将中国建造的船只优先安排在美线航线上,这样就能避开中方的港务费,同时也能减少美方的入港成本。 这说明,哪怕政客在博弈,市场仍在找出路。全球供应链韧性依旧在,只要政策不是一刀切,航运业总能找到缝隙生存,毕竟,政治可以一时强硬,生意却要长期运作。 美国这回的“入港费”操作,说到底就是“制定容易执行难”,政府停摆,执行真空,最终只会让这项政策变成一纸空文,看似对中国强硬,实则对自己也是一场消耗。 一个连政策都靠“自觉”的国家,何谈全球监管?一项连执行都困难的措施,拿什么去威慑中国?治理如果变成了儿戏,政策只会变成闹剧,中方早已不是那个任人宰割的对象,该反制就反制,规则之下,各有算计。 说到底,贸易不是靠拍桌子赢的,靠的是规则、公平与执行力,而这三样,恰恰是美国如今最缺的。
如果美国不取消对中国船舶征收港口费的措施,那中国就没必要和美国进行什么贸
【8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