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人很少吃猪肉。不是朝鲜人不想吃或少吃猪肉,而是对于绝大多数普通民众来说,猪肉(以及其它肉类)是一种昂贵且难以经常获得的奢侈品。 在朝鲜,猪肉不是食物,是梦想,你以为这只是饮食差异?其实是现实太骨感,不是嘴巴挑剔,是钱包实在撑不起这口“肉欲”。 在我们眼里再普通不过的一盘红烧肉,在朝鲜的餐桌上却像是春节才能见到的老朋友,不是因为它稀有,而是因为普通人压根儿请不起。 在别处,肉是家常便饭,在朝鲜,它更像是节日限定,猪肉作为主流肉类之一,在朝鲜却被“供给制”牢牢控制。 这里没有你熟悉的超市自由挑选,也没有哪个家庭天天吃肉吃到腻,真正能决定你今天能不能吃上猪肉的,不是超市价格,也不是天气好坏,而是你有没有那张“配给票”。 在朝鲜的大多数城市,尤其是农村地区,肉是靠“分”的,一户人家一个月可能只分到一斤猪肉,还是“理想状态”。 这张票可不是随便领的,要么排队,要么靠单位分配,碰上下雨、道路断了、运输不畅,就只能“过期作废”。 脱北者回忆说,小时候最盼望的不是玩具,不是新衣,而是父母领回的那点猪肉票,那意味着,今天能吃上一顿真正的有肉饭,不是炒豆芽加点猪油蒙混过关,而是真正的“肉星子”。 更扎心的是,这种“有票不一定有肉”的情况,在朝鲜并不罕见,即便票在手,猪肉也未必到碗里,供应链一旦出问题,从屠宰到分发,每一环都能卡住,你有票,它没货,等于白忙活。 别误会,朝鲜不是没有猪肉,也不是没有人吃得起,只是,能经常吃肉的那部分人,离普通百姓太远。 在平壤,外汇市场、涉外餐厅、特供商店里,猪肉、牛肉、甚至进口罐头肉应有尽有,但那是有“身份”的人的餐桌,不是普通人能靠近的橱窗。 换句话说,在朝鲜,想吃肉,得先有“资格”,这个资格不是你嘴巴张得大,而是你口袋里有没有外汇、你是不是体制内的“值得信赖人员”、你是不是在关键岗位任职、你有没有“关系”能进特供体系。 牛肉?基本上是“传说”;鸡肉?也贵,因为饲料贵,所以,猪肉成了“最有可能吃到的肉”,但也只是“可能”。 但城市有市场,有特供,有涉外餐厅;农村靠什么?靠自己养,很多农村家庭会养一头猪,养一年,就为了年底杀猪过年。 有人打趣说:“猪不是养来吃的,是养来过年的。”平时,猪是家里的“年货银行”,舍不得杀,也杀不起。 而黑市呢?当然有,但买卖都得偷偷摸摸,价格高、风险大,一个不小心被抓住了,猪没吃上,还可能惹上麻烦。 朝鲜肉类稀少,不是因为不想生产,而是压根儿没那个“本事”,养猪不是简单地喂点剩饭就能出肉,背后是一个完整的农业体系,而朝鲜的农业,从耕地、饲料到技术,全都捉襟见肘。 朝鲜的粮食本就紧张,连人都吃不饱,更别说拿粮食喂猪了,饲料短缺直接限制了养殖规模,再加上化肥、机械、兽药等农业投入品严重依赖进口,一旦外部制裁收紧,国内猪场就只能“裸奔”。 这不是夸张,而是现实,朝鲜的农业还停留在高度依赖人力的“半手工时代”,想高产?做梦。 再看能源,现代化养殖需要电、水、恒温设备,但朝鲜连城市都经常停电,许多农村更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在这种条件下,别说养猪场了,连家养几头猪都成了负担,天冷猪冻死、天热猪中暑,成本高、风险大,谁还敢大规模搞养殖? 此外,疫病防控也是个大难题,非洲猪瘟在亚洲多地爆发时,朝鲜也未能幸免,但由于信息封闭、资源匮乏,疫病防控几乎靠“天收”,猪瘟一来,成群的猪死掉,养殖场血本无归,很多人索性不再养,猪没了,肉自然更贵。 朝鲜政府在农业上更重视粮食安全,优先保证稻米和玉米的种植,而不是投入高、收益慢、风险大的肉类养殖。 这种战略思路,在资源有限的背景下无可厚非,但结果就是:没粮喂猪、没人养猪、没钱进口猪,最后就变成全国人民“看猪肉如看奢侈品”。 所以,朝鲜肉这么少,不是单一问题,而是经济封闭、资源紧张、制度限制和农业落后四重因素叠加下的结果。 不是不愿意,而是“有心无力”,从田里到餐桌,每一块肉都要翻山越岭才能走进锅里。 所以,别指望短期内朝鲜人能像我们一样想吃肉就吃肉,就目前的经济结构和制度安排来看,这种“肉荒”状况还会持续很久。 在朝鲜,吃肉是一种梦想,也是一种无声的抗争,人们用各种方式,去弥补制度留下的空缺:有人偷养猪,有人搞走私,有人干脆用豆制品冒充肉,只为在嘴里留下一丝肉味的幻觉。 这不是笑话,而是现实,每一片猪肉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节俭、一段生活的等待、一种对未来的想象。 而在现实面前,人们依旧坚韧活着,哪怕吃不上肉,也要靠一块豆腐、一勺猪油,把生活煮成一锅能下饭的汤,这或许就是朝鲜式的坚强,在肉都吃不起的日子里,把饭过得像肉一样香。
朝鲜人很少吃猪肉。不是朝鲜人不想吃或少吃猪肉,而是对于绝大多数普通民众来说,猪肉
顾议史实
2025-10-14 17:40:25
0
阅读:86
用户18xxx00
扯蛋没有猪哪耒的猪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