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2月,日军突袭了原来由八路军控制的当时全国最大金矿——玲珑金矿,当时这个金矿年产黄金7000两,金矿被日军占据后,日军对其进行了近乎疯狂的开采。 玲珑金矿位于山东胶东半岛东北部招远、龙口两市交界处的玲珑山下,交通不便,但矿产资源极其丰富。根据早期勘探记录,这里金矿储量巨大,矿石品位高,开采价值极高。 1935年后,随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八路军在华北一带展开游击战,同时掌握了一些矿产资源的管理权。 玲珑金矿成为八路军控制的重要经济支撑,不仅保证了武器采购和军需供给,也为地方百姓提供就业和收入来源。 据当时矿区档案记载,矿区工人约有数百人,其中包括经验丰富的矿工和青年劳力,矿区井然有序,生产效率较高。 玲珑金矿的黄金储量在当时全国排名第一,年产黄金可达七千两,价值相当于一支军队半年的粮饷。在抗日根据地,这不仅是一笔巨大的经济财富,更是军事与战略资源。 八路军通过矿区的管理,能够筹措资金用于军需物资的生产和抗日宣传活动,矿区的存在对华北抗战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据当地报导和矿务档案,玲珑金矿矿石中黄金品位稳定,冶炼率高,开采技术相对先进。矿工每日劳动时间长,地下矿道深达数百米。 矿区设有专门的冶炼车间,将矿石提炼为纯金条,然后集中运送至八路军管理的安全地点,用于换取武器和物资。 1939年2月,日军在获取情报后,针对玲珑金矿发起突袭。凌晨时分,数百名日军士兵沿山路包抄矿区,哨兵和工人措手不及。 根据当时幸存矿工回忆,日军行动迅速而精准,仅用数小时便占领矿区,控制了矿井入口、宿舍和冶炼设施。 占领后,日军采取高压手段控制矿工,实施严格的生产指令。原先由八路军管理的矿井,被迫转入日本军方直接管理。 矿工每日的开采指标被提高三倍以上,矿区的劳动强度和危险程度大幅上升。为了快速获得黄金,日军甚至在矿井深处强行炸山,扩大矿道,增加产量。 爆炸带来的山体坍塌与矿尘,使矿井安全风险骤增,但日军毫不在意工人的伤亡。 日军占领玲珑金矿后,将矿石快速运往冶炼车间,黄金铸成条块后,直接运往日本本土。 根据当时的日本军事档案,短短数月间,矿产黄金的年产量超过八路军时期的三倍以上,成为支撑日军在华北战争行动的重要资金来源。 矿区内,日军建立了严密警戒系统,岗哨、铁栅栏、机枪阵地环绕矿区,防止八路军游击队破坏。任何矿工的抗拒或逃跑企图,都可能被当场枪决。 矿区内部,矿工们每日在灰尘弥漫、机械轰鸣的环境下劳作,身体和精神受到极大摧残。据矿工日记记载,矿井内频繁出现伤亡事件,但日军对人命毫无怜悯,生死如草芥般被忽视。 虽然日军占领了矿区,但八路军并未放弃抗争。在矿区周边的山林中,游击队通过秘密小道观察日军动向,尝试组织破坏行动和情报传递。 一些矿工在暗中隐藏矿石或传递日军动向,为八路军提供宝贵的情报。 抗争的每一次行动都伴随着极大的危险,但也让矿工和游击队员坚信,黄金终将脱离敌手,矿区的控制权可能会被收复。 矿区的斗争不仅是财富的争夺,更是抗日战争中战略资源保卫战的一部分。 历史学者指出,玲珑金矿的争夺战是抗战时期战略资源争夺的典型案例。 黄金的数量和矿区的战略位置,使其成为敌我双方争夺的焦点,也反映了抗战根据地资源管理和战争经济的重要性。 即便日军占领矿区,矿工的微弱抗争和八路军游击行动,依然在历史上留下了可贵的印记。
1941年,新四军3师7旅跳出日军包围圈后,旅长彭明治突然下令:“日军人数不对,
【2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