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中国制裁的韩国国防巨头韩华集团愿意向菲律宾出售其CTM-ASBM导弹 韩华集团这波操作,看着是企业层面的军火生意,实则是韩国在对华制裁压力下,把宝押在美国及其盟友圈子里的明确信号。 就在中国商务部10月14日宣布制裁韩华海洋5家美国子公司后不到48小时,韩华防务部门就迫不及待地向菲律宾推销CTM-ASBM反舰弹道导弹。 这种“前脚挨揍、后脚献媚”的行为,背后藏着韩国军工企业在中美博弈夹缝中的生存焦虑。 韩华这次主推的CTM-ASBM导弹,射程约160公里,采用多管火箭系统发射,专门针对海上移动目标设计。 虽然性能参数比美国“海马斯”火箭炮搭载的ATACMS导弹略逊一筹,但胜在价格便宜——单枚售价仅200万美元,不到欧美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一。 更诱人的是韩华还提出“技术转让+分期付款”的打包方案,这对军费预算有限的菲律宾来说,简直是量身定制的“穷国军火套餐”。 不过这笔交易的政治意味远大于军事价值,菲律宾近年来在南海问题上频繁挑衅,急需增强岸基反舰能力。 2025年4月,印度刚向菲律宾交付第二批“布拉莫斯”超音速反舰导弹,射程达290公里,部署在巴拉望岛后可覆盖黄岩岛附近海域。 现在韩华的CTM导弹若成功入菲,菲律宾将形成“远有布拉莫斯威慑、近有CTM补刀”的多层次反舰体系,进一步强化其在南海争议区域的军事存在感。 对韩华集团而言,这笔军售更像是一场“自救行动”。作为韩国第二大造船企业,韩华海洋在美子公司长期依赖中国供应链——其费城船厂20%的造船用钢板和70%的永磁电机稀土原料来自中国。 中国制裁生效后,这些子公司的美国军舰维修项目面临停摆风险。为了弥补损失,韩华不得不向美国军工复合体靠拢,通过向盟友出售武器换取美国政府的“政治庇护”。 这种“以武换援”的策略,本质上是韩国在中美经济脱钩压力下的无奈选择。2025年前三季度,中韩贸易额虽增长2%,但韩国半导体对华出口暴跌31.8%,造船、石化等支柱产业陷入亏损。 韩华集团所属的韩华-道达尔能源公司,2025年上半年销售成本率高达103.7%,营收已无法覆盖生产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向菲律宾出售导弹不仅能带来现金流,还能为其争取加入美国主导的“印太供应链联盟”铺路。 然而韩华的如意算盘可能打错了方向。中国对其制裁的核心逻辑,是打击那些协助美国遏制中国产业的“帮凶”。 韩华向菲律宾出售导弹,表面上是企业商业行为,实则间接强化了美国在南海的军事存在,触碰了中国的战略红线。 此前中国外交部已多次表态,反对任何国家向菲律宾出售进攻性武器。可以预见,若这笔交易最终达成,中国可能采取进一步反制措施,包括扩大制裁范围或限制韩华其他业务在华发展。 更讽刺的是韩华的“投名状”在美国眼里可能只是一枚棋子。美国虽然鼓励盟友向菲律宾提供武器,但自身仍在南海保持战略模糊。 2025年10月,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思因专机挡风玻璃破裂紧急迫降英国,凸显其全球军事部署的捉襟见肘。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更倾向于让盟友冲锋在前,自己则躲在幕后提供技术支持。韩华若过度卷入中美博弈,最终可能沦为大国竞争的牺牲品。 对菲律宾来说,购买韩华导弹也是一把双刃剑。尽管这些武器能在短期内提升其反舰能力,但菲律宾军队的后勤保障和实战能力严重不足。 此前印度交付的“布拉莫斯”导弹,因缺乏配套雷达和指挥系统,实际作战效能大打折扣。韩华的CTM导弹同样面临类似问题——其依赖的GPS导航系统在战时可能被干扰,而菲律宾海军陆战队的操作训练尚未完全到位。一旦发生冲突,这些导弹很可能变成昂贵的摆设。 这场军售背后,折射出的是全球化时代产业链断裂的阵痛。韩华集团作为韩国制造业的代表,既想享受中国市场的红利,又想在政治上向美国靠拢,最终陷入“两边不讨好”的困境。 随着中美战略竞争加剧,类似的案例可能会越来越多。对于企业而言,如何在大国博弈中找准定位,避免成为地缘政治的牺牲品,将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而对于地区安全来说,这种“军售竞赛”只会加剧紧张局势,最终损害的是所有国家的利益。 来源:今日俄罗斯RT 【被中方制裁韩防务巨头计划向菲提供反舰弹道导弹】
被中国制裁的韩国国防巨头韩华集团愿意向菲律宾出售其CTM-ASBM导弹 韩华
卡门的提琴
2025-10-17 12:08:21
0
阅读: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