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10日,吴石被押赴刑场的路上,悄悄对押解人员说:“我妻王碧奎身体不好,请善待她。”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0年6月10日下午,台北下着六月的雨,一辆刑车从青岛东路驶出,车上坐着即将赴死的吴石中将,雨水打在车窗上,模糊了街景,也模糊了这位56岁军人最后看到的世界。 车子沿着上海路、南海路一路向南,目的地是马场町刑场,短短一刻钟的车程,却是吴石人生的终点站。 押解的士兵都很年轻,他们或许不知道,眼前这个穿着囚服的中年人,曾经是蒋介石口中“十二能人”之一,也是共产党安插在台湾的最高级别情报官。 车厢里很安静,只有雨声和引擎声,就在这时,吴石偏过头,用只有身边押解人员能听到的声音说了一句话:“我妻王碧奎身体不好,请善待她。”声音很平静,就像在交代一件日常琐事。 押解的士兵愣了一下,不知该如何回应,这个即将被处决的“要犯”,临死前想的竟然还是妻子。 此时的王碧奎正在保密局的牢房里,她已经被关了三个多月,每天忍受着审讯和煎熬。 狱中伙食很差,她本就不好的身体更加虚弱,关节炎让她每次起身都要扶着墙,但她不知道,就在这个雨天的下午,丈夫已经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段路。 其实在一个月前的放风时间,两人曾经短暂相遇,隔着铁丝网,吴石努力走得离妻子近一些,压低声音说:“我今天加餐了。” 监狱里哪有什么加餐,不过是想让妻子少一分担心,王碧奎什么都明白,她强忍着眼泪,用眼神告诉丈夫自己很好,那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 这场悲剧的起因要追溯到几个月前,1950年1月底,台湾省工委书记蔡孝乾被捕叛变,供出了400多名地下党员的名字,其中就包括“吴次长”。 而王碧奎之所以被牵连,是因为她曾经帮一位“陈太太”办过出境证,她不知道,那位温和有礼的陈太太,真名叫朱枫,是专门来台湾接收情报的中共地下党员。 特务头子谷正文很懂人性,他没有一开始就动粗,而是先接近王碧奎,从家常聊起,让她放松警惕。 王碧奎担心丈夫的处境,在不经意间提到了常来家中的那位陈太太,就这样,一条关键线索被握在了对方手里,等她反应过来时,已经晚了。 吴石在狱中遭受了各种酷刑,电刑、灌辣椒水,左眼被打瞎,但他始终没有松口,同监房的人说,这个中将大部分时间都在看书,翻来覆去就那几本《中国文学史》《世界史纲》。 他写下了两千字的遗书,里面反复出现“累及碧奎,余诚有负”几个字,一个把298箱绝密档案交给解放军、让毛泽东称赞“雪中送炭”的情报官,最放不下的还是妻子。 三个月后,王碧奎被释放了,这要感谢吴石生前的布局和陈诚的旧情,陈诚是吴石在保定军校的同窗,两人曾在北伐战场分过半壶水,他在案卷上写下“暂缓办”三个字,顶着巨大压力促成了王碧奎的释放。 出狱后的日子更加艰难,16岁的女儿吴学成辍学卖鞋油,被人骂“共匪的种”,货物被没收还挨了打,7岁的儿子吴健成跟着姐姐睡木板,有一顿没一顿地熬日子。 王碧奎拖着病体,靠典当物品勉强度日,每年清明,她都会带着孩子去郊外的寺庙,那里存放着丈夫的骨灰。 远在大陆的长子长女也过得艰难,他们多年不敢提父亲的名字,直到1973年吴石被追认为烈士,这个家庭才算卸下了沉重的包袱。 1983年,分离了32年的四个孩子终于在美国洛杉矶团聚,50多岁的王碧奎抱着孩子们哭得直不起身。 1994年,吴石和王碧奎的骨灰合葬在北京香山,墓碑上刻着“丹心在兹,与山河同”八个字,这对分离了44年的夫妻,终于能长相厮守。 那句“请善待她”说得很轻,却重如千钧,一个人在生命最后时刻的牵挂,往往最能映照他的内心。 吴石把一生献给了信仰,但他始终记得,有个女人用30年的陪伴和余生的等待,成全了他的选择,这份沉甸甸的愧疚和深情,是那个时代无数革命者和他们家人共同承受的重量。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澎湃新闻——中共隐蔽战线四烈士在台牺牲70周年,后代相聚悼念盼统一
1950年6月10日,吴石被押赴刑场的路上,悄悄对押解人员说:“我妻王碧奎身体不
如梦菲记
2025-10-17 16:50:4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