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山西灵石县县长耿彦波,因工作调动要离开灵石,老百姓知道后,个个欢呼雀

如梦菲记 2025-10-18 14:52:13

2000年,山西灵石县县长耿彦波,因工作调动要离开灵石,老百姓知道后,个个欢呼雀跃,还给他送了3个大花圈,可几年后,他们就因自己当初的举动,后悔不已。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00年3月,山西灵石县城门口出现了让人啼笑皆非的一幕,三个硕大的花圈整整齐齐地摆在那里,白纸黑字写着“恭送耿县长”,周围挤满了看热闹的群众,有人憋着笑,有人交头接耳,甚至还有人点燃了鞭炮。   这不是什么传统仪式,而是当地老百姓用这种方式表达对即将调离的县长耿彦波的“欢送”。   这位37岁就当上县长的年轻干部,在灵石待了整整五年,五年时间里,他做的最让人无法理解的决定,就是拿出5000万元去修一座破旧的古宅。   要知道,当时整个灵石县一年的财政收入也就1个亿出头,这笔钱几乎占了县里一半的家底。   那座古宅叫王家大院,是清朝时期留下来的老建筑,耿彦波第一次去看的时候,院子里杂草丛生,墙皮大片脱落,屋顶到处漏雨。   很多房间连门窗都没了,根本看不出曾经的气派,可就是这么个破地方,耿彦波却说要把它打造成旅游景点。   消息一传开,整个县城都炸了锅,老百姓想不通,县里的学校还缺课桌椅,医院设备陈旧,很多村子连像样的路都没有,凭什么把钱花在一堆破砖烂瓦上?   有人写举报信,说他搞面子工程;有人当面质问,问他是不是脑子进水了,“耿疯子”这个外号就是那时候传开的。   耿彦波顶着压力把项目推进下去,他带着人到处收购旧砖旧瓦,找来最好的工匠修复雕花和彩绘。   有一次开会,他对着一群质疑的干部说了句让所有人记住的话:灵石的煤总有挖完的一天,到时候靠什么养活子孙后代?王家大院就是个宝贝,能让这里的百姓吃上旅游饭。   这话当时听起来像是痴人说梦,1996年大院勉强修好对外开放,结果一整天下来都没几个游客。   看门的老大爷坐在门口打瞌睡,连讲解词都懒得背,老百姓看着空荡荡的景区,心里的火气更大了,觉得这钱算是彻底打了水漂。   就在这种氛围下,2000年耿彦波接到调令,要去榆次区工作,消息传出来,不少人心里暗自庆幸,终于把这个折腾人的县长送走了。   送花圈的主意不知道谁先起的头,反正最后真有人弄来三个大花圈摆在城门口,那场面说不出的荒诞,一个为地方干了五年的县长,就这么被老百姓用这种方式“欢送”走了。   时间是最好的裁判,2006年,王家大院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那一年正好赶上电视剧《乔家大院》热播,全国各地的游客突然发现,山西还有个比乔家更气派的院子。   周末的时候,景区门口排队买票要等上两个小时,门票收入从零一下子涨到年入几千万,周边的农家乐、小卖部、民宿跟着火了起来。   静升镇的村民最先尝到甜头,以前年轻人都往外跑,留在家里种地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王家大院火了之后,在景区门口摆个摊卖点土特产,一天就能赚好几百。   有人开饭馆,有人办民宿,日子越过越红火,到2024年,镇上村民的人均年收入已经涨到3.8万元,是1995年的四十多倍。   当年骂得最凶的那些人,现在提起耿彦波都是另一副口吻,有个在景区附近开小吃店的老板,就是当初放鞭炮的人之一。   他后来接受采访时说,那时候真是有眼不识泰山,根本没想到这个院子能带来这么大的变化,还有人感慨,要是当年耿县长没顶住压力,现在大家还不知道在哪儿讨生活。   耿彦波后来去了大同当市长,又是一番大拆大建,2013年他要调走的时候,上万人涌上街头拉横幅挽留,很多人当街哭成了泪人。   同样一个人,在不同的地方遭遇了完全不同的待遇,这种反差背后,其实是老百姓对政策效果认知的时间差。   改革这件事,从来不是立竿见影的,文化旅游项目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前期看不到收益很正常,问题在于,大多数人习惯用眼前的得失来判断一件事的好坏,很少有人愿意等上五年十年去验证结果。   耿彦波当年在灵石做的事,放在今天来看就是在做产业转型,只是那个年代的老百姓还没有这个概念。   三个花圈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了一个关于远见与误解的寓言,它提醒我们,评价一个决策不能只看当下,有些播下的种子需要时间才能开花结果。   那些愿意为长远利益承担眼前骂名的人,往往才是真正为这片土地着想的人,只是可惜,这个道理我们总是要等到多年以后才能懂。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央视网——耿彦波隐退之后 大同古城遭遇最严厉官方批评

0 阅读:70

猜你喜欢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