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财长班森特无端炮轰中国贸易谈判代表:斥其“言行失控”“战狼”,驳斥股市左右对华强硬 在一向讲究体面和分寸的外交场合里,美国财长贝森特最近的举动算是打破了常规。 10月15日的财政部记者会本是走流程的常规场合,她却用“言行失控”“战狼风格”这类在外交对话里极少见的词,指名道姓地猛批中国商务部副部长李成钢。 更值得琢磨的是,贝森特还特意强调,自己对华强硬的态度绝非受股市波动影响,言语里透着一种刻意的坚定。 在外交场上,真正的强硬从来不是靠嗓门和尖锐词汇撑起来的,更不会需要反复强调自己“没有被外界因素左右”。 贝森特在记者会上抛出的核心说法是,李成钢8月份对美国的访问是“不请自来”,试图把中方塑造成不懂规矩、主动上门挑衅的形象。 但这个说法实在站不住脚,很快就被戳穿了漏洞。 最大的破绽恰恰来自贝森特自己。 就在李成钢访问美国之前,她接受NBC采访时还主动向媒体预告了中方代表团即将到访的消息,当时的态度可看不出半点“不欢迎”的意思。 前脚刚主动宣传,后脚就翻脸说人家是“不请自来”,这种前后矛盾的说法,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更像是在刻意编造理由。 面对这一说法,中国商务部在第二天就给出了明确回应。 发言人何咏前直接点明,李成钢的访问是“应邀进行”的,一句话就撕破了贝森特编织的说法。 这场自导自演的指责闹剧,没伤到中方分毫,反倒暴露了美方想掌控话语权却没能演好的尴尬。 那么贝森特为什么非要在这个时候发难,还急着驳斥“股市左右对华强硬”的说法呢?真正的原因恐怕不在谈判桌上的争执,而在于中国手里多了张让美国头疼的王牌——稀土。 10月9日,中国宣布全面加强稀土出口管制,这一下正好打在了美国的痛处。 过去这些年,美国总拿着“实体清单”之类的工具,想制裁谁就制裁谁,在技术和贸易领域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 可稀土管制一出,中国终于有了能让美国感到“切肤之痛”的反制手段,也开始建立起自己的“对等规则”,这显然让习惯了主导地位的美国难以接受。 华盛顿的反应也印证了这一点。 稀土管制消息一出,美国财政部和国防部立刻紧急碰头,商量着要建国家战略储备,甚至计划搞国家控股的稀土企业。 可这些计划动辄需要数年时间,投入的资金更是天文数字,短期内根本解决不了问题,这恰恰反衬出中方这一招的威力有多大。 手里有了稀土这张底牌,李成钢在谈判桌上的态度自然更直接坚定。 他明确要求美方取消对中国造船业不合理的港口费,还警告如果美方一意孤行,中方必将采取“对等反制”。 这种不卑不亢的风格,被美媒形容为“十年来最不好对付的”,而这背后正是中美力量天平悄然变化的体现。 贝森特对李成钢的指责,表面看是针对个人,实际上更像是对这种权力转移的无力发泄。 更耐人寻味的是,贝森特一边用尖锐词汇抨击中方,一边又没把谈判的门完全关上。 她嘴上说着强硬的话,却又表示“相信能谈出结果”,还对APEC会晤充满期待。 这可不是什么精神分裂,而是典型的极限施压策略——先把姿态摆得足够高,用语言施压,再留着谈判的活口。 在说这些话的同时,美国的实际行动也没停。 9月底刚推出“出口管制清单穿透性规则”,限制技术出口;荷兰法院的文件还证实,美国曾施压盟友更换中资企业的CEO;到了10月15日,又联合英国制裁了三家中国公司,高压态势一点没松。 但施压的同时,贝森特也抛出了自己的“价码”:只要中方在稀土问题上合作,美方就可以考虑延长关税暂停。 这一下就暴露了真实意图,根本不是平等的谈判,而是赤裸裸的胁迫——“你先把手里的反制工具放下,我再考虑给你点好处”。 这种说法恰恰证明,美国其实迫切需要中国在稀土问题上让步,所谓的“强硬”不过是装出来的底气。 说到底,贝森特这场罕见的公开咆哮,根本不是什么“强硬秀”,更像是一场掩盖自身虚弱的表演。 她急着驳斥“股市左右对华强硬”,或许正是因为美国国内面临着通胀压力、政府停摆等一堆麻烦,需要通过对外展现强硬来转移矛盾。 而面对中国稀土管制这一有效反制,美国又拿不出立竿见影的解决办法,只能用言语发泄焦虑。 在谈判和博弈的世界里,越是叫嚣得厉害,往往越说明自己手里没什么好牌,反而被对手的招数打了个措手不及。 李成钢在谈判桌上的坚定态度,其实代表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那个美国靠单边优势和模糊说辞就能让中国妥协的时代,已经慢慢过去了。 贝森特的发难和辩解,不过是这个时代交替过程中,一次略显狼狈的注脚罢了。
美国铝业协会呼吁禁止向中国出口废铝罐最近,美国铝业协会这个行业大佬突然发声,
【8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