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明明比中国先加入WTO,为什么印度没有飞速崛起?说白了,其实西方国家早就想往印度这边投资了,但是三星已经给国际公司打了样,就算安分守己的做生意,也要被莫迪政府狠狠地罚一笔,更不用说中国企业遇到的种种阻挠了。 1995年,印度作为世界贸易组织创始成员之一,率先融入全球贸易体系。那时,决策层满心期待,利用庞大人口和劳动力红利,吸纳欧美资金,推动制造业和出口腾飞。相比之下,中国直到2001年底才完成入世谈判。印度当时预估外资每年可达50亿美元,出口增长超7%。可现实远非如此顺遂。外资企业很快撞上制度壁垒。劳动法体系庞杂,联邦层四十多部条例,各邦两百余条补充,企业调整员工需层层审批,解雇一人涉及十一道关卡。结果,企业主转向自动化,避免人力纠纷。土地获取同样棘手,富士康2021年启动半导体项目,在古吉拉特邦勘测地块,与当地协商补偿,拖延至2023年宣布退出195亿美元合资计划。这些刚性规定,让外资起步即疲于应对。 基础设施短板进一步放大难题。全国七成公路仅乡村级别,卡车时速不足30公里,一趟货物运送耗时加倍。世界银行2025年报告指出,印度需至2050年投入2.4万亿美元建气候韧性城市设施,否则交通事故率持续攀升。电力供应不稳,工厂频发中断,额外成本占运营15%。这些问题源于历史遗留,殖民时期遗下的碎片化管理,加剧资金缺口。印度基础设施融资缺口超GDP5%,尽管政府规划1.4万亿美元投资至2025年,但执行中常遇延误。外资企业计算后,发现运营成本飙升,本土供应链薄弱,手机出口90%零部件靠进口,连螺丝钉都难自产。相比中国入世后制造业占比一度超32%,从基础件到高端装备全覆盖,印度制造业仅占GDP15%,产业链碎片化明显。这些结构性矛盾,让外资望而却步。 营商环境被世界银行评为全球最差之一。开零售店需跑十一个部门,办十五张许可证,耗时半年,费用50万卢比。外资如陷泥沼,挣扎中越发无力。莫迪政府推行“印度制造”倡议,本意吸引投资,却演变为保护主义壁垒。对钢铁和塑料进口征收12%至20%关税,本土技术落后,只能高价采购外部原料,导致成本不降反升。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操作,寒了外资心。市场潜力看似巨大,14亿人口中,仅两亿人有智能手机消费力。IT服务外包虽是亮点,但利润多流向硅谷,本土仅赚基础费。印度经济增长虽保持6.5%,但难以复制中国式跃升,失业率4.2%,青年达15%,新增就业跟不上人口压力。 三星事件便是典型警示。2025年3月,印度税务局对三星发出6.01亿美元税单,指其电信设备进口误分类,规避关税。税款5.2亿美元,外加100%罚金,七位高管个人承担8100万美元。公司运营十年,本地投资巨大,却遭此重击。韩国媒体报道,此举等于逼企业撤离。三星随即启动法律程序,5月向德里高等法院申请撤销高管罚金,辩称分类符合行业惯例,如竞争对手雷利亚实践。但进程缓慢,公司评估风险过高,开始缩减印度产能,转向东南亚。类似纠纷频发,大众汽车2025年2月被追税14亿美元,追溯十二年进口记录,指零部件分类不当,潜在总额或达28亿。公司起诉孟买法院,称税单“荒谬巨大”,违背印度进口政策。但政府坚称,此举若撤销将酿灾难,仅大众未纠错,其他如起亚已补缴。 中国企业遭遇更密集审查。小米自2022年起资金冻结6.83亿美元,2025年8月调查扩展至6000亿卢比转移,与Vivo、Oppo并列。执法部门以外汇违规为由封锁账户,限制运营。小米出货量2025年第二季度下滑23.5%,跌出前五。Vivo账户中46亿卢比被锁,辩解为广告费无效,上诉屡遭驳回。2025年9月,小米全球管理层宣布暂停印度专属投资,销售份额锐减。Vivo同样收缩供应链。这些行动源于地缘摩擦加剧,印度一边喊本地制造,一边强化壁垒。外资商会反馈,政策不确定性推高风险,欧美企业调整布局,转投越南等国。印度出口虽有数字,但本土能力仅组装环节,依赖外部九成部件。 这些案例暴露印度经济深层顽疾。制度僵化源于殖民后遗症,既想全球化红利,又舍不得保护主义。基建拉胯让物流成本高企,政策摇摆放大不确定性。世界银行2025年报告称,印度需年均增长7.8%方能2047年达高收入,但当前路径难以为继。人口红利成双刃剑,46%人日消费不足3.75美元,消费市场碎片。相比中国,印度制造业弱,产业链不全,汽车领域连完整链条都凑不齐。外资寒意蔓延,三星、大众撤资潮警示,印度需改革劳动法、简化审批、加大基建投入。否则,潜力难释,崛起之路仍遥远。
印度明明比中国先加入WTO,为什么印度没有飞速崛起?说白了,其实西方国家早就想往
冰淇淋不及千金
2025-10-18 23:48:3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