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80年代盛行的水泥船,为什么现在没有了?因为以前穷,有总比没有好,实际上

关羽深聊娱乐 2025-10-21 19:21:12

[太阳]80年代盛行的水泥船,为什么现在没有了?因为以前穷,有总比没有好,实际上水泥船简直一堆缺点。   80年代初,国内运输需求猛增,但钢铁、木材等造船原材料却十分紧缺,那时候,别说造大型钢船,就连普通渔船的木材供应都要靠计划分配,在这样的困境下,有人把目光投向了水泥,这种随处可见、价格低廉的建材,成了造船的意外之选。   水泥船的走红,完全是天时地利的结果,一方面,水泥原料易得,只要有石灰石、黏土,再配上砂石,就能批量生产,不需要依赖稀缺的工业资源。   另一方面,它的建造门槛极低,村里的瓦匠跟着图纸学几天,就能和工人们一起浇筑船身,不用像造钢船那样需要复杂的焊接技术和大型设备。   当时苏北的不少乡镇,几乎每个公社都有水泥船厂,几条水泥船就能拉起一个运输队,帮周边的工厂运煤炭、送粮食,成了名副其实的运输生力军。   那时候的人对水泥船没有太高要求,能装货、能航行就行,就像同时期农村里的手摇拖拉机,哪怕速度慢、噪音大,也是农忙时的宝贝疙瘩。   水泥船载重量大,一艘十几米长的水泥船能装好几吨货物,比木船能装得多,还不怕虫蛀、不怕腐蚀,在当时看来,简直是性价比之王。   可随着水泥船越用越多,它的毛病也渐渐暴露出来,就像一件勉强合身的衣服,穿久了总会露出不合身的地方,最让人头疼的是它的笨重。   水泥本身密度大,就算船身设计了空心结构减轻重量,一艘普通的水泥船也得有5吨重,比同尺寸的木船重了近一倍。   这就导致水泥船航行速度特别慢,别人的木船顺流能跑10公里每小时,水泥船最多只能跑5公里,遇到逆流更是得靠人力拉纤才能前进。   更麻烦的是,笨重的船身转航特别困难,在狭窄的河道里会车时,船长得提前几百米就开始调整方向,稍微操作不当就会撞到岸边的石头,有时候甚至会堵得整条运河寸步难行。   高油耗更是压在船主心头的重担,那时候柴油价格虽然不高,但水泥船因为重量大,每跑10公里就要消耗近20升柴油,是钢船的两倍还多。   有船主算过一笔账,用水泥船运一吨粮食到百里外的县城,光油钱就占了运费的一半,有时候忙活一个月,除去成本根本赚不到多少钱。   最危险的还是它的脆弱,水泥船看着结实,其实抗冲击能力特别差,有一次在京杭运河上,两艘水泥船会船时不小心轻轻碰了一下,结果两艘船的船身都裂开了大缝,河水顺着裂缝往船里灌,船上的货物差点全泡了水。   而且水泥船一旦出现裂缝,维修起来特别麻烦,得把裂缝周围的水泥敲掉,重新扎钢筋、浇筑水泥,前前后后要花好几天,耽误了运输不说,维修费也不便宜,时间一长,越来越多的船主开始觉得,水泥船用着不省心。   90年代以后,国内经济开始快速发展,钢铁产量大幅提升,曾经稀缺的钢材渐渐走进了造船行业,钢船虽然造价比水泥船高,但优点却一箩筐,重量轻、速度快、转航灵活,还特别抗撞,就算不小心碰到也不容易坏。   更重要的是,钢船油耗低,跑同样的路程,油钱比水泥船省一半,船主们算了算,虽然买钢船要多花点钱,但用不了两年就能靠省下来的油钱把成本赚回来。   随着高速公路、铁路网络越来越完善,内河运输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以前靠水泥船运的煤炭、粮食,渐渐被更快的火车、卡车取代,就算需要水运,也有了更大、更快的钢质货轮,能一次装几十吨货物,几天就能跑完水泥船半个月的路程。   慢慢地,运河上的水泥船越来越少,有的被当成废船拆了,水泥块用来填路基,有的被放在河边当仓库,渐渐被杂草掩盖。   还有的被博物馆收走,成了展示80年代运输历史的展品,曾经撑起内河运输的水泥巨轮,就这样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   如今再提起水泥船,很多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会笑着说:“那时候的水泥船啊,虽然毛病多,但在没别的选择的时候,确实帮了大忙。”它就像80年代的一张旧照片,记录着物资匮乏时人们的智慧与无奈,也见证着时代进步带来的巨大变化。   当更优质、更高效的交通工具出现时,水泥船的消失,其实是时代向前走的必然结果,它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然后悄悄退场,把舞台让给了更适合的后来者。

0 阅读:272
关羽深聊娱乐

关羽深聊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