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中国每年有470万匹马被屠宰,可是在国内几乎看不到有人吃马肉,这些马肉都

关羽深聊娱乐 2025-10-21 19:21:12

[太阳]中国每年有470万匹马被屠宰,可是在国内几乎看不到有人吃马肉,这些马肉都去哪了?原来,它们都悄无声息地流向海外,构建起一个年产值数十亿元、却鲜少人知的“隐形帝国”。   走在国内菜市场,猪肉摊前永远排着长队,牛羊肉在冷柜里占据显眼位置,可很少有人会问:“有马肉卖吗?”更鲜少有人知道,中国每年要屠宰约470万匹马。   这相当于每天有超过1.2万匹马结束生命,可这些肉既没出现在家常菜馆,也没登上百姓餐桌,它们究竟去了哪里?   其实,这些马肉正沿着一条隐秘的冷链,跨越山海奔赴异国餐桌,在新疆伊犁的现代化屠宰车间,刚经过检验的马匹被快速分割,肉块迅速送入-40℃的极速冷冻设备。   48小时后,装有马肉的冷链集装箱已抵达天津港,即将登上前往日本、哈萨克斯坦或法国的货轮,这条横跨欧亚的贸易链路,悄无声息地支撑起一个年产值数十亿元的隐形产业,却极少出现在公众视野里。   为何马肉在国内不受待见?答案藏在文化与口味的双重惯性里,从老马识途的智慧典故,到马到成功的吉祥寓意,几千年来,马在中国人心中从不是普通牲畜。   农耕时代,它是拉犁耕地的得力助手,战争年代,它是冲锋陷阵的战友,即便到了现代,马术俱乐部里的马依然是优雅与力量的象征,这种伙伴式的情感联结,让人们很难将马与食材划上等号。   口味差异则进一步拉开了马肉与国内餐桌的距离,马肉纤维粗硬、脂肪含量低,若烹饪时火候掌握不当,很容易变得又柴又膻。   相比之下,猪肉肥嫩多汁适合红烧,羊肉鲜香浓郁能做手抓肉,这些早已贴合国人味蕾的肉类,自然成了日常饮食的首选。   久而久之,马肉不好吃的印象在民间流传,即便在新疆、内蒙古等有食用马肉传统的地区,也多是做成熏马肠、马肉抓饭等小众风味,难以形成全国性消费热潮。   而在海外市场,马肉却是备受追捧的美食,在日本东京的高级料理店,切片的马肉被冠以樱肉之名,粉嫩的色泽配上特制酱汁,成为生食爱好者的心头好。   为满足日本对新鲜度的严苛要求,国内企业专门研发了“屠宰-冷冻-运输”全链条保鲜技术,让马肉在抵达日本时,仍保持着屠宰当天的品质,这样的樱肉每公斤售价可达300-500元人民币。   一路向西,哈萨克斯坦的冬季餐桌上,马肉更是不可或缺的暖身食材,每到寒冬,当地家庭会用马肉熬制浓汤,或是做成马肉包子,抵御零下几十度的严寒。   数据显示,哈萨克斯坦冬季消耗的马肉中,有八成来自中国,在法国、比利时的超市里,马肉被包装成小块的家庭装、大块的餐厅专供装,与牛羊肉并排摆放,成为居民日常采购的选择之一,有些高端餐厅还会用马肉制作鞑靼牛肉的升级版料理。   这个隐形产业不仅撑起了跨国美食版图,更承载着15万人的就业生计,从内蒙古草原上的马养殖户,到山东的马肉加工工人,再到天津港的物流从业者,每个环节都紧密相连。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中亚、西亚等传统马肉消费地区的需求稳步增长,让这个依赖出口的产业得以持续发展,全国前十的马肉加工企业,更是掌控着七成左右的产能,每年仅出口就能创造超180亿美元的外汇收入。   不过,高度依赖出口的模式也让这个产业面临风险,一旦进口国调整检疫标准、提高关税,或是遭遇贸易摩擦,国内的马肉产业链就可能受到冲击。   为此,有些企业开始尝试开拓国内市场:将马肉制成高蛋白、低脂肪的宠物食品,契合养宠人群对健康食材的需求,还有企业研发马肉营养补剂,瞄准运动健身人群,但这些探索目前规模仍小,尚未改变产业外向型的底色。   如今,马早已退出农耕与战争的舞台,更多出现在赛马场、旅游景区,可人们对马的情感联结并未减弱,或许未来某一天,随着饮食观念的多元,会有更多人愿意尝试马肉。   让这470万匹马的价值,既能在异国餐桌绽放光彩,也能在国内找到新的归宿,而眼下,这场关于消失的马肉的跨国旅程,仍在继续书写着属于它的独特故事。

0 阅读:174

评论列表

大杀四方

大杀四方

4
2025-10-21 20:00

前往哈萨克斯坦的货轮需要蒙古海军护航吗?

关羽深聊娱乐

关羽深聊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