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将清华薪资,诺贝尔奖金捐献出来,看到金额,才知道多伟大! 1957 年获得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是杨振宁科研生涯的重要里程碑。这笔奖金并未成为个人财富的积累,而是早早投入到中美学术交流中。 1980 年,他在美国石溪创建中美教育交流基金会,专门支持中国科研人员赴美进修,十余年里近百人获得资助,这些人后来大多成为中国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 他曾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提及,自己是靠着庚子赔款奖金出国的,这份对资助的铭记,转化为对后辈的持续扶持。 2003 年定居清华后,他的捐赠变得更加系统而直接。 作为高等研究院的教授,他把工作前期的全部工资都捐了出来,这笔钱款专门用于引进顶尖人才和培养学生。 时任清华校长的顾秉林曾透露,正是杨振宁的推荐与奔走,才促成姚期智辞去普林斯顿终身教职回国加盟清华,为后续高端人才的引进打开了局面。 多年间,他与翁帆向清华捐赠的钱款总数已超过 2000 万元。 这些捐赠从不局限于单一院校。 1983 年,他在香港联合他人创立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自任主席支援基础研究。24 年间,基金会累计资助金额超 2000 万港币,支持数百个研究项目。 2007 年基金会结束时,他将 1100 多万元人民币、36 万港币现金,连同 4000 平方米的研究大楼及设备全部无偿赠予中山大学。 2000 年,他又把在南京作学术报告的 1.5 万美元报酬捐出,联合南京大学配套资金设立 “杨振宁奖学金”,这是他首次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奖学金,每年资助 10 名优秀本科生。 物质捐赠之外,更有精神财富的传承。 2021 年,他将办公室与资料室内的 2000 余件册物品无偿捐给清华图书馆,其中包括图书、文章手稿、来往书信、影像资料,还有字画和雕像等艺术品。 清华为此设立专室保管展示,让这些承载着学术记忆的物件成为教育后人的鲜活素材。 他的捐献始终围绕一个核心:让中国的基础科学研究站得更高、走得更远。 从 1971 年首次回新中国访问掀起华裔学者访华热潮,到后来提议恢复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再到为重大科学工程和科教政策建言献策,他的每一步行动都与这份初心紧密相连。 那些捐献的钱款与物资,不过是这份家国情怀最直观的注脚。 杨振宁的伟大,从来不只在于诺奖的荣誉或科研的突破。更在于他把个人成就转化为推动国家发展的力量,把毕生积蓄化作滋养科教土壤的养分。 这份跨越数十年的无私奉献,让人们看到科学巨擘最本真的底色,也为后来者树立了心系家国、甘于奉献的榜样,这份正能量将在科教领域持续传递。
杨振宁将清华薪资,诺贝尔奖金捐献出来,看到金额,才知道多伟大! 1957年获
文人学社
2025-10-22 11:02:0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