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新加坡联合早报的报道:安世半导体中国子公司刚宣称“独立经营能拒外部

御史流芳悠久 2025-10-22 11:07:36

10月21日,新加坡联合早报的报道:安世半导体中国子公司刚宣称“独立经营能拒外部指示”,就被荷兰总部打脸说是“未经授权”。   但是另一边,闻泰科技花了330多亿买下的100%股权,如今却被第三方托管,CEO张学政连内部账号都被封禁。   这事根本不是"谁是老板"的商业纠纷,而是场裹着资本外衣的治理权肉搏战。   2019年闻泰收购安世的时候,看中的就是这家从恩智浦分拆出来的半导体企业,在功率器件领域的全球地位——它的产品就是汽车、工业设备的"工业粮食",一辆5万美元的汽车里,哪怕少个0.5美元的安世电源管理芯片,都没法出厂。   可谁也没料到,六年后荷兰政府能以"国家安全"为由,一纸命令冻结安世全球30个主体的资产、知识产权和人员调整,有效期直接锁死一年。   更狠的是荷兰法庭的裁决,暂停张学政的所有职务,把除一股之外的全部股份托管给第三方,还安插了拥有决定性投票权的独立外籍董事,这等于把闻泰这个"全资股东"架成了看客。   这一切的导火索,是安世的三名外籍高管联手发难。荷兰籍首席法务官带着德国籍CFO和COO,直接向阿姆斯特丹上诉法院申请紧急措施,结果法庭居然没开庭就即时生效了禁令。   这种"闪电战"背后,藏着收购协议里没写明白的治理陷阱,虽然股权是100%收购,但安世的核心团队、决策机制仍牢牢攥在欧洲人手里。就像买了栋精装修房,却发现钥匙还在原房主手里,甚至连水电煤气都得他点头才能用。   闻泰以为花钱买了所有权,却没意识到半导体行业的控制权从来不在股权证书上,而在技术研发、供应链和客户关系的命脉里。   安世的产业分工早就埋下了定时炸弹,荷兰总部握有全部研发专利和设计能力,德国、英国的工厂负责晶圆制造这种核心环节,中国东莞的基地说白了就是个"组装车间",只负责最后封装测试,占了70%的出货量却没掌握任何核心技术。   这种"欧洲大脑+中国手脚"的结构,让闻泰从一开始就陷入被动。比如东莞工厂想调整一条产线的工艺参数,必须要荷兰总部的技术授权;想接个新的国内客户订单,又得考虑欧盟的出口管制。   因为安世生产的氮化镓器件有军用途,属于欧盟两用物项清单里的高敏感产品,任何涉及技术转移的决策都可能踩线。荷兰总部所谓的"未经授权",本质上就是用技术垄断卡中国子公司的脖子。   更关键的是,全球供应链的天平早就倾斜了。安世的客户名单里全是博世、大众、宝马、特斯拉这种欧美汽车巨头,这些关系是荷兰总部几十年积累的资源,闻泰根本插不进手。   现在荷兰政府一冻结资产,安世的库存仅够维持几周,全球车规级芯片立马面临断供风险。可即便这样,闻泰也没法自己调配产能,因为核心原材料的采购权还在欧洲,东莞工厂连颗关键晶圆都没法自主下单。   这就是荷兰总部敢"隔着国界拿捏"的底气,你掌握生产端,我卡住技术和客户端,谁也离不了谁,但地缘政治的天平明显偏向欧洲。   这场博弈的背后,是欧美对"战略半导体"定义的彻底改写。2019年闻泰收购时,安世还被视为"太基础不敏感"的元器件企业,可全球缺芯潮让西方突然醒悟,任何你离不开的芯片都是战略资产。   安世的功率器件是汽车工业的命根子,氮化镓技术又能用于军工,中资控股就等于让中国捏住了欧美制造业的"电门"。   所以荷兰政府的干预根本不是商业行为,而是带着地缘政治偏见的"去中资化"操作,就像2022年英国阻止安世收购当地晶圆厂那样,用"国家安全"的名义,把资本逻辑踩在脚下。   现在的僵局更像是场"相互人质"的对峙,中国握着70%的出货量,欧美握着核心技术和客户;闻泰赌欧美车企承受不了停产的剧痛,荷兰赌中国短期内建不起替代供应链。   可这场博弈里没有赢家,安世的信誉正在破产,国际客户已经开始启动替代计划,市场份额很快会被安森美、英飞凌这些竞争对手瓜分。而闻泰330亿的投资,可能变成一笔"看得见摸不着"的资产。   这事给所有中企敲响了警钟,在地缘优先的时代,跨国收购早已不是单纯的商业行为。法律上的所有权,在一张行政命令面前不堪一击;账面的100%控股,抵不过技术和供应链的实际控制。   闻泰的困局不是个案,而是全球半导体产业重构的缩影,当技术主权和国家安全绑在一起,资本再也不能为所欲为。想要真正掌控话语权,光靠花钱买是不够的,必须从研发到制造建起完整的自主链条,否则再大的收购也只是替别人打工。    

0 阅读:1
御史流芳悠久

御史流芳悠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