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禁运,我就敢换!荷兰刚把关键半导体设备加进对华禁单,格力立马取消进口订单,21.8亿合同全给北方华创、中电科48所,更惊喜的是交货提前四月。国产设备的逆袭,从这一刻开始了? 当荷兰扩大半导体出口管制的邮件,抵达格力采购主管张姐的邮箱时,故事并没有按剧本走向焦虑与被动,她当晚就飞往了北京。 很快,一份涉及30台设备、总价值2.18亿元人民币的采购协议尘埃落定,但这一次的合作方,不再是远在欧洲的供应商,而是本土的北方华创与中电科48所。 这并非一次情急之下的应急预案,这更像是一场长达18个月、精心准备的“压力测试”终于迎来了交卷时刻,而结果早已写定。 早在2023年初,格力旗下“零边界集成电路”的碳化硅工厂投产时,一个大胆的计划就已同步启动——让国产设备与进口标杆同场竞技,一起跑数据。 这是一场风险与机遇并存的豪赌,在那一年半的时间里,北方华创的技术员们,为了一个参数,一天能调整几十次;中电科48所的团队,干脆在工厂扎了根,连春节都没回家。 信任,就是在这种近乎残酷的磨合中建立起来的。曾有一个良率指标,国产设备比对方差了2个百分点,格力与供应商的工程师们一起熬了三个通宵,硬是把数据追了回来,最终把缺陷密度做得比荷兰ASMI的同类产品还低。 所以,当禁令真的来临时,格力心里有底,他们手里攥着的,是国产设备跑出来的硬数据:0.012毫米的定位精度,稳定在0.432毫米的轨迹精度。这让决策变得无比简单。 这场胜利,硬件性能只是入场券,真正的王牌,是服务模式上的“代差”打击,用惯了进口设备的人都懂,机器坏了,维修团队可能得等上一个月。 但在格力的产线上,国产厂商的承诺是:工程师2小时内抵达现场。甚至有一次,北方华创的工程师在凌晨三点赶到,只为解决一个微小的轨迹偏差。 更关键的是灵活性,进口设备参数是封闭的,想根据自己的产线做点修改?可以,支付一笔高昂的授权费,而国内伙伴则是另一种画风:算法参数可以快速迭代,完全配合你的生产需求。 这种“随叫随到、贴身定制”的服务,加上本土供应链的强大韧性,最终让这批设备比原计划提前了四个月交付,这种确定性,在地缘政治风险频发的今天,价值千金。 当然,商业的逻辑最终还是要回到成本和收益上,这场漂亮的替代战,为格力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裂变,生产线切换后,芯片的整体制造成本,直接降低了40%。 降本却没有降质,格力生产线单炉良率稳定在了92%,片内厚度不均匀性控制在1%以内,达到了国际顶尖水准,尤其在1200伏车规级这种高端芯片上,良率硬是提升到了78%。 真金白银的成果,引来了德国厂商的模块采购订单,甚至间接促成了中国车用芯片对欧洲的贸易顺差,这证明了国产化不仅是安全的,更是“有利可图”的。 这股“反封锁”的劲儿,其实早就刻在了格力的基因里,从2013年被数控机床卡脖子后自研机器人,到2016年用离心机打破美国核电垄断,董明珠治下的格力,早已习惯了这种打法。 所以,荷兰的禁运,不过是按下了快进键,它让市场清晰地看到,当响应速度、成本控制和供应链安全成为新的考量标准时,一场关于“价值”的排序正在重构,而中国企业,早已准备好了自己的答案。 信源:百家账号——荷兰冻结闻泰科技第3天,董明珠30亿破局中国芯片密码
荷兰又出了个新规定,不许中国企业买高端半导体设备,格力立马把原定的三十台进口设备
【39评论】【5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