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一名人高马大的土耳其士兵,见志愿军战士董明德筋疲力尽,便想趁机弄死董明德,却不想董明德不是一般的志愿军战士…… 1950年的朝鲜半岛早就被严寒裹成了冰疙瘩,董明德所在的42军125师刚在德川阻击战里拼杀了两天两夜。阵地上到处是弹坑,积雪被鲜血染成暗褐色,他扶着断成两截的步枪杆想站起来,膝盖一软又跌坐在雪地里。连续的冲锋让他喉咙干得冒火,每吸一口气都像吞了刀片,视线里的一切都在打转。 就在这时,一阵沉重的脚步声踩碎了雪层。董明德眯眼一看,是个土耳其士兵,个头得有一米八往上,肩膀宽得像堵墙,手里攥着把还在滴血的刺刀。那士兵显然也看到了筋疲力尽的他,眼里闪过狠劲,迈开大步就冲了过来,嘴里还吼着听不懂的口号。 谁也没料到,这个看起来快撑不住的志愿军战士,根本不是好捏的软柿子,董明德是山东莱阳人,打小就在村里的拳坊摸爬滚打,一身拳脚功夫练得扎实。1947年参军后,这身本事更是在战场上磨得锋利,战友们都知道他近身搏杀从没吃过亏,连枪托都特意换成了铁质的,就是为了拼刺刀时多几分力道。 眼看土耳其士兵的刺刀就要扎过来,董明德猛地往旁边一滚,躲开了致命一击。积雪灌进衣领,冰凉的刺激让他瞬间清醒了几分。那士兵见状更急,转身又扑过来,仗着人高马大想把他按在地上。董明德借着起身的力道,胳膊肘狠狠撞在对方肋骨上,只听“咚”的一声闷响,士兵疼得闷哼出声。 可对方的力气实在太大,很快又稳住身形,一把揪住了董明德的衣领,可他半点没慌,腾出右手抓住对方手腕,顺势往下一压,同时膝盖顶向对方小腹,土耳其士兵吃痛松手,董明德趁机绕到他身后,胳膊勒住了他的脖子。 这时候董明德已经快脱力了,手臂止不住地发抖,可他心里清楚,一旦松手倒下的就是自己。他想起德川战役里,自己带着七班深夜摸进敌营,毙敌七名俘虏三名的情形;想起游过冰冷的江水,拿下通往月浦里的小桥时,战友们冻得发紫的嘴唇;更想起连长牺牲前,把指挥权交给他时的眼神。这些念头像火苗一样窜起来,给他添了股狠劲。 他死死勒着对方的脖子,身体往后倾,借着体重压制住这个高大的敌人,土耳其士兵拼命挣扎,双手乱抓,可董明德的胳膊像钢索似的纹丝不动。僵持了几分钟,对方的动作越来越慢,最后瘫软下去。董明德还不放心,站起来踹了几脚,确认对方没了气息,才一屁股坐在雪地上,大口大口地喘气,胸口起伏得厉害。 这场徒手搏杀只是董明德众多战功里的一小段,在月浦里战役中,他带着战士们冒着炮火冲锋,硬生生把三十名守敌全部歼灭,拿下了战略要地简易桥。还有一次,部队行军时踩中地雷,紧接着就是敌军的炮火覆盖,一个连一百多人最后只剩二十来个,他所在的排也折损过半。连长当场牺牲,身为党员的董明德临危受命,顶着炮火指挥剩下的战士反击,硬是守住了阵地。 那次战斗里,董明德被爆炸的气浪掀飞,埋在了泥土和战友的遗体下面,等战友们把他扒出来时,他已经没了气息,大家都以为他牺牲了,没想到过了二十多分钟,他突然咳嗽着醒了过来。只是从那以后,他的大脑就留下了后遗症,偶尔会神志不清,夜里常常梦见战场,喊着“拼刺刀”的口号挥舞手脚。 1952年,志愿军司令部给董明德记了特等功,还授予他“二级英雄”的称号,朝鲜方面也给了他“三级国旗”勋章。可这些荣耀他从来没跟人提过,1956年因为精神问题复员回乡后,就把立功证书和奖章藏在了木箱底部,跟着乡亲们种地过日子。 村里人选他当治保主任,因为大家都觉得他为人正派,做事公道,90岁的马西山老人还记得,董明德从不讲自己的战功,只有喝了点酒才会偶尔说几句战场的事。他会武功的事也是村里人后来才知道,没人想到这个个头不高的老汉,当年在朝鲜战场上能一个人撂倒好几个敌人。 家里日子再难,董明德也从没向政府伸过手,老伴早逝后,他一个人带大四个女儿,最困难的时候连地瓜都不够吃,也不准女儿们拿公家一点东西。二女儿董双美曾经捡了把地瓜蔓回家,被他狠狠骂了一顿,逼着送回去,还警告说再犯就用䦆头揍她。女儿们后来知道有退伍军人待遇,想帮他申请,也被他断然拒绝,说那么多战友都牺牲了,自己活着就该知足。 直到2007年董明德去世,这些故事都没人知道,2020年,外孙徐永波整理遗物时,才在木箱底部发现了那些立功证书。他上网查询,发现有资料写着“蓬莱籍董明德”,可籍贯和出生年月都对不上。后来跑到莱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查证,才确认姥爷就是那个和杨根思同期受表彰的战斗英雄,网上的资料是把籍贯弄错了。 现在董明德生前所在的部队修了英雄广场,矗立着他的雕像,来往的人看着雕像,或许不会知道1950年那个雪天里,这位小个子战士是如何凭着意志和本事,从人高马大的敌人手里活下来的。但只要说起抗美援朝的英雄,人们总会想起那些像董明德一样,在战场上拼到最后一刻的战士,他们藏起功名,却把精神刻在了岁月里。
最初拟定开国上将名单里,原志愿军第9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王建安名列前位,而最后下
【7评论】【4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