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只要咬紧牙关,就可以把稀土提炼出来,正确吗?答案是肯定的。稀土技术不是很难,每个国家都可以从开采到提炼全过程做出来,为什么这些国家都没有去做呢?因为没有规模。 美国境内的稀土储量其实相当可观,光加州的芒廷帕斯矿山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就一度占据全球稀土供应的七成份额。那时候他们也能自己提炼,算不上啥高精尖技术。可到了九十年代,这处矿山因为污染问题接连收到罚单,最终不得不关停。 稀土提炼可不是挖煤那么简单,17种稀土元素性子太像,分离起来得反复用化学溶剂萃取,精细度要求极高。每出一吨稀土氧化物,就得处理近两千吨废水,还得对付带放射性的废渣,环保成本高得吓人。 2017年芒廷帕斯矿山复了产,可提炼环节还是得依赖中国。矿山挖出来的稀土精矿先运到中国加工,变成高纯度材料后再进口回美国,形成个挺别扭的“挖矿-出口-再进口”循环。 美国唯一能拿得出手的规模化稀土企业MP Materials,去年八成营收都靠给中国卖精矿。后来贸易摩擦升级,中国加了125%的关税,这生意直接没法做了,公司股价一度大跌超10%,全年净亏损超6500万美元,手里的现金还没长期债务多。 他们不是没想过自己搞提炼,MP Materials投了10亿美元要建本土供应链,五角大楼还买了公司15%的股份打气。可难题跟着就来了,建提炼厂先得过环保关,美国的环境评估动辄耗两三年,2025年新一轮环保诉讼又把加州的项目给拖黄了。资本市场对这种周期长、利润薄、风险高的生意根本没兴趣,没人愿意砸钱填窟窿。 更头疼的是产业链早就“空心化”了,从2000年起,通用电气、杜邦这些巨头陆续退出了稀土下游领域。就算真把稀土提炼出来,后续做永磁体、合金这些高附加值产品的厂子都没了。 F35战机的供应链里,至少九种关键材料得靠中国直接或间接供货,想换供应商?光材料认证就得五年以上。美国能源部搞了个Re Element计划,想从电动车电池里回收稀土,可这技术压根没法商业推广,远水解不了近渴。 为了破局,美国还拉着澳大利亚签了合作协议,两边各投10亿美元建矿场和加工厂,想搞个“稀土朋友圈”。可澳大利亚的Lynas公司在美国德州建的提炼厂,喊了好几年2025年投产,到现在连影子都没见着。业内人都清楚,这事儿缺的就是规模支撑,Lynas就算炼出点氧化物,还得运到中国做进一步精炼,至少2026年前都绕不开中国。 加拿大公司搞出个Rapid SX技术,说能把分离速度提10倍,设备占地还小,美国国防部给了400万美元资助建商业工厂。可这技术还在示范阶段,真要形成量产能力,没个三五年根本不可能。而且重稀土的问题还是没解决,制造战机、新能源车永磁体必需的镝和铽,美国现在连分离的时间表都给不出来,全球目前只有中国能稳定供应重稀土。 中国的优势早就不是光有资源了,这十几年里,从采矿、提炼到高端制造,中国已经搭起了完整的产业闭环。宁波金田、包头稀土这些企业直接给特斯拉、丰田供货,英伟达的芯片都得靠中国的稀土材料。更关键的是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优势,同样的提纯工序,中国的成本只要美国的三分之一。 等美国自己建起来一条自给自足的稀土供应链,中国的技术和规模优势只会更大,到时候中国要是放开稀土管制,美国产的稀土产品在价格上根本没竞争力。 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专家说得实在,现在美国要么接受供应链中断,要么就得坐下来谈判,靠“咬紧牙关”搞小规模提炼,根本撑不起高科技和军工的需求。 说白了,稀土提炼的技术窗户纸一捅就破,但产业规模的护城河太难跨,没有上下游配套的工厂,没有成熟的成本控制体系,没有能快速响应的供应链,单靠硬砸钱建几个提炼厂,终究是小打小闹。这不是咬咬牙就能解决的问题,是得整个产业生态跟着“长大”,而这事儿,急不来也强不来。
11年前的这场稀土大战,以中国惨败收场,但最终却发现美西方才是真正的失败者!
【25评论】【4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