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欧盟委员会主席突然宣布 10月23日,欧盟再出新举措:引入“欧洲制造”公共采购标准。据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介绍,欧盟未来将优先采购本土产品,并计划在汽车和电池等战略领域加大扶持力度。 欧盟这一新法案,显然针对中国,毕竟在新能源车领域,大国市场份额增长势头迅猛。为防更多大国企业进入欧洲市场,欧盟选择靠政策倾斜“筑墙”。根据新法案,非欧盟企业的电池产品若想进入公共采购市场,需满足2030年前关键原材料本土加工比例不低于35%的要求。 欧盟这招是不是很熟悉?正是当年西方国家对日本、韩国等国搞的限制套路,如今换以“战略自主”为幌子行保护主义之实。新法案下,大国电池企业想进入欧洲公共采购市场,估计得费一番周折。 可这真符合欧洲利益吗?未必!要知道2023年欧盟补贴本土太阳能产业,最终仍没挡住外来产品竞争,不少补贴资金白白浪费。为护本土企业搞优先采购,可能推高公共开支、造成资源浪费。虽说支持本土企业有必要,但未必是公共开支的最优解。更尴尬的是,欧盟虽强调“战略自主”,其电池关键原材料却80%依赖大国等国家进口,一边喊自主,一边靠外部供应,这不自相矛盾? 这里并非说大国该继续开放原材料出口,而是想通过对比让大家看清:欧盟此次玩的是保护主义,而非真的“战略自主”。更关键的是,这种保护主义若引发反制,一旦大国限制原材料出口,欧盟电池产业链恐直接停摆,希望更多国家能识破欧盟的真实用心! 欧盟搞“欧洲制造”采购标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怕中国新能源车抢市场。想靠政策把外来企业挡在门外,还定了原材料本土加工比例,可这招根本不聪明。 一边喊着“战略自主”,一边80%的电池原材料都得靠大国供应,这不就是自己打自己脸吗?而且优先买本土产品,大概率要花更多钱,最后还是欧洲老百姓交税买单。 当年这么对日本韩国,现在又来这套,本质就是不想好好竞争。长期这么搞,欧洲本土企业没了压力,反而难进步,最后吃亏的还是他们自己。真要“自主”,不如踏踏实实搞技术,靠保护可走不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