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能打?毛主席一句话震住全场,谁给中国下马威就怼回去!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3年冬天,北京怀仁堂内,毛泽东的一句话让整个会场安静了下来,他直面全国政协的代表们,语气坚定:“他们要打多久,就打多久,一直打到完全胜利,”这一声宣告,不仅是对国内的表态,更是对整个世界的回应。 三年前的1950年,中南海接连收到两封紧急电报,一封来自朝鲜金日成,一封来自苏联斯大林,电报的内容只有一个请求:希望中国出兵,那时的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国内局势一片混乱,工农业生产水平低下,钢产量不到美国的零头,百姓刚放下枪支准备建设家园,战争的阴影却再次笼罩在国土之上。 面对这样的局势,高层召开了一次又一次会议,会议室中烟雾弥漫,气氛压抑,有人列出了各种数据,美军的装备远远超过中国,光是一个军的火炮数量就让人望而却步,而中国的军队却连基本的后勤保障都难以维持,有人提出反对,认为国内的经济恢复是当务之急,出兵意味着让刚刚喘息的国家再次陷入危机,毛泽东看得更远,他知道,这场战争不仅仅是朝鲜的事,如果任由美军占领朝鲜,下一步的目标就是中国,东南沿海的台湾,西南的越南,早已是虎视眈眈的刀尖。 经过反复的讨论与权衡,最终的决定在10月5日确定,毛泽东与彭德怀的一番深谈,将这场战争的命运敲定,彭德怀那句掷地有声的话:“打烂了,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让所有人明白了问题的本质,战争迟早要打,与其坐等敌人入侵,不如主动出击。 10月19日,26万志愿军悄然渡过鸭绿江,昼伏夜行的部队在寒风中行进,避开了美军的侦察机,秘密进入朝鲜,11月1日,志愿军在云山一带与美军展开激烈交火,这场战斗直接打破了麦克阿瑟的幻想,他原先信誓旦旦地向美国总统杜鲁门保证,圣诞节前就能结束战争,然而,志愿军的出现,让这个计划彻底破产。 战争的残酷远超所有人的想象,志愿军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与武装到牙齿的美军展开了对抗,最著名的战役之一是上甘岭战役,这个面积不足四平方公里的山地,成为中美双方争夺的焦点,美军动用了数千架次的飞机,发射了数百万发炮弹,将山体炸得面目全非,志愿军以顽强的意志守住了阵地,在山体中挖掘的坑道网络,成为他们的生命线,美军的炮火无法摧毁这些坚固的防御工事,而志愿军却利用这些坑道,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反击。 上甘岭战役持续了43天,志愿军以巨大的牺牲,击退了美军的数百次进攻,这场战役不仅让美军伤亡惨重,也彻底打破了他们的进攻计划,从此以后,美军再也没有尝试大规模的进攻,战争被迫进入了胶着状态。 与此同时,停战谈判在板门店展开,谈判桌上,双方展开了一场无声的较量,美方代表一开始态度强硬,提出了许多无理要求,然而,中方代表始终保持冷静,用事实和行动回击对方,谈判一度陷入僵局,甚至中断了六个月,美军试图通过战场上的胜利来迫使中方妥协,但志愿军的顽强表现,让他们的计划一再落空。 1953年初,美国新总统艾森豪威尔上台,他亲自视察了朝鲜战场,发现继续消耗下去对美国极为不利,他的态度依然强硬,甚至扬言要使用战术核武器,面对这样的威胁,中国毫不退让,毛泽东在北京的全国政协会议上再次表态,中国不会主动求和,如果敌人想继续打下去,中国将奉陪到底,这一态度直接传递到华盛顿,美国终于意识到,继续拖延只会让自己陷入更大的困境。 停战谈判重新恢复后,中方摆出了更加强硬的姿态,与此同时,志愿军在战场上发起了夏季反击战,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中国的决心,这一系列战斗让美军损失惨重,谈判桌上的态度也迅速软化,最终,停战协议在7月27日正式签署,板门店的签字现场冷静而无声,两位代表没有握手,也没有任何寒暄,这9分钟的仪式,标志着一场血腥战争的结束。 这场战争的胜利,不仅仅是战场上的成功,更是一场国家意志的胜利,从东北的工厂到南方的农村,全国人民都为前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支援,东北地区的工人们昼夜不息地生产弹药,南方农民将最好的粮食送往前线,这种全民动员的力量,成为中国战胜强敌的重要支柱。 信息来源:观察者网:《毛宁分享毛主席当年这段讲话,至今仍振聋发聩》(2025年4月1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