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不敢在亚洲与中国开战,但是日本绝对有胆子和决心,这与日本实力大小无关,与中国实力大小无关,在这种形势下,长期研究三农问题的温铁军教授,在公开分享里说的话就很有道理,他不赞成一股脑推进城镇化,更反对逼着农民都往城里挤。 现在总有人说形势不太平,不管日本有没有胆子挑事,咱们得先把自己的底子扎牢。温铁军教授研究了一辈子三农问题,他最清楚,农村从来不是城市的 “包袱”,而是咱中国人的 “退路”。 上世纪 80 年代的事儿很多中老年人都有印象,那时候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不用都挤去城里,靠着乡镇企业就实现了 “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 短短十年,全国乡镇企业从 152 万家飙到 1888 万家,翻了 10 倍还多,硬生生接住了近亿农民的就业,那时候县以下的建制镇也从两千多个涨到两万多个,这才是实打实的城镇化。这种模式没花国家多少冤枉钱,农民能挣钱,农村还热闹,多好的事儿。 可后来有些地方跑偏了,一门心思要搞 “城市化”,急着把村子拆了、把地收了,逼着农民搬进城。这些农民大多没手艺,进城找不着稳定工作,房租水电月月压得喘不过气,老家的地也没了,真是进退两难。 温铁军教授早就说过,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权益,要是把农民和土地割裂开,就是断了他们的根。 你想啊,真要是遇到点动荡,城市里工厂停了、工作没了,这些 “被城镇化” 的农民靠啥活?反观 80 年代那些在乡镇企业上班的农民,厂里不行了还能回家种地,从来不用慌。 粮食安全更是天大的事,这可不是空话。温铁军教授说咱农业 GDP 早就超美国了,但不能光看数字,得保住种地的根本。 咱有 19 亿亩耕地,要是都为了搞城市建设给占了,真遇到供应链断了的情况,城里的超市货架空了,哭都来不及。 农村不一样,地里种着麦子水稻,院里养着鸡鸭,就算外面乱了,农民自己也能填饱肚子,还能接济城里的亲戚。 二战的时候多少地方饿肚子,不就是因为丢了农村这个根基?现在有些地方搞 “大楼养猪”,看着洋气,其实又费钱又污染环境,全靠国家补贴撑着,根本不长久,哪有农民自家猪圈实在。 再说就业,城市的工作可不是铁饭碗。这些年经济起起伏伏,多少农民工在城里找不到活干,还好能回村。 温铁军教授算过一笔账,小企业带动就业的能力是大企业的 6 倍,要是像云南嵩明县那样,把 “务工车间” 建在村口,让农民在家门口上班,2024 年农村收入增长都能比城市高 1.6 个百分点,这比逼着他们进城强多了。 福建四坪村更典型,城里人像候鸟似的往村里跑,开咖啡馆、办书屋,和农民一起挣钱,农村一下就活了。这就是温教授说的 “城乡双向流动”,不是把农民往城里赶,而是让两边的人都有奔头。 温铁军教授总说,乡村是国家安全的压舱石,这话太对了。上个世纪 90 年代乡镇企业不行了,多少农民没饭吃,还好有土地兜底,没出大乱子。 现在有些专家整天喊着 “消灭农村”,简直是糊涂!你看东亚那些国家,就是因为给农民分了地,就算遇到经济危机也没出现大规模失业,这都是教训。咱们国家这么大,地域又广,把农村稳住了,不管外面刮什么风,咱们心里都有底。 所以说,温铁军教授反对一股脑推进城镇化,不是不让发展,是怕咱们丢了根本。真要是听那些激进的说法,把农民都逼进城里,把农村搞空了,万一遇到事儿,城里待不住,农村回不去,那才真叫麻烦。 农村在,农民的退路就在,国家的根基就在,这跟谁有胆子挑事没关系,是咱们自己必须守住的底线。那些说 “消灭农村” 的人,真该好好看看 80 年代的老例子,看看嵩明县的新做法,想想粮食是从哪儿来的,农民没了地该怎么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