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拉响工业衰退警报!三重挤压,逼迫德企将投资的目光转向国外】
德国,这个曾经以“精密制造”闻名于世的国家,如今正面临工业衰退的警报声。能源成本高企、外部竞争激烈、美国关税不断压迫,这三重挤压让德国企业举步维艰。过去五年,德国企业平均每年将超过2000亿欧元的资金投向海外,这不仅是数字的流失,更是一颗颗产业心脏跳动的减缓。巴斯夫、拜耳等企业加速布局亚太市场,似乎在告诉世界:德国不再是欧洲制造业的唯一中心。
西蒙顾和管理咨询公司的一份调查显示,70%的德国能源密集型企业正在考虑或者已经将投资转向海外。化工、钢铁、玻璃、水泥——这些代表“德国制造”的行业,面对高昂的能源成本和日益不确定的政策环境,正在慢慢丧失对未来的信心。Infraleuna化工园的董事总经理君特尔直言,“整个行业看不到未来。”这样的悲观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产业附加值被侵蚀、生产能力未能充分利用的现实写照。
能源成本的压力如同无形的绞索,勒紧企业的脖子。欧盟碳排放政策推高了碳排放证书价格,企业为每吨排放支付的费用成为沉重负担。即便部分证书仍免费发放,未来补贴可能减少的预期,也让企业忧心忡忡。赢创负责人库尔曼呼吁取消二氧化碳排放费,这呼声背后,是德国企业为生存而不得不发出的警示。
与此同时,政策不确定性进一步削弱企业信心。德国联邦议院选举之后,企业对新政府改革的期待逐渐消散,约80%的中小企业对未来经营环境持悲观态度。即便政府推出65亿欧元电网费用补贴,对于化工产业园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君特尔坦言,仅相当于电力成本的2%至3%,这微不足道的数字无法撼动企业的成本压力。
更让德国企业头疼的是美国关税战。特朗普政府上调关税,向德国出口施加额外压力。安赛乐米塔尔和肖特等企业纷纷调整投资策略,将产能布局向海外倾斜。对于德国能源密集型企业来说,成本、政策与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形成了“三重夹击”,逼迫它们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更有利的投资环境。
经济疲软也加剧了企业的谨慎态度。德国央行预计,2025年第三季度经济将停滞不前,化工企业产能利用率仅为71%,而盈利临界点为82%。需求不足、产能过剩,让德国企业不得不控制生产规模,放慢投资步伐。法国巴黎银行报告显示,德国经济增长动力正在衰退,出口下滑,企业亏损增加,拜耳二季度净亏损同比增加6倍至1.99亿欧元,这些数字背后,是整个德国工业体系面临的隐忧。
德国企业投资外流的背后,既有国际产业转移的大趋势,也暴露了本土政策与地缘政治的双重压力。能源成本高、基础设施老化、激进能源转型、俄乌冲突带来的能源供应不稳定,再加上美国对欧关税政策的干扰,让德国企业不得不将外迁视为现实选择。每年超过2000亿欧元的资金流出,如果用在本土现代化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升级、初创企业扶持,德国本可以创造另一种经济奇迹。但现实是,德国企业在全球化布局上落后于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
与德国的困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中国高铁、5G网络、智能港口、先进机场、科研机构,基础设施投资巨大且高效。中国不仅是“世界工厂”,也是“世界创新中心”。德国企业在中国广东湛江投资建设一体化化工生产基地,正是因为那里市场增长可观、政策环境稳定、基础设施完善。未来的全球化工市场,亚太地区将占70%,这不是空洞预测,而是趋势所在。德国企业外迁,不仅是对成本的考量,也是对市场机遇的选择。
德国工业外流的后果不仅体现在资金和产能,还体现在人才。专业技术人员的流失,加速了德国创新能力的下滑。欧洲制造业中心的地位岌岌可危,若不进行结构性改革,德国可能重演底特律式的工业衰落。美国关税政策只是催化剂,内外因素叠加才是根源。德国如果不能提升投资环境、完善基础设施、降低能源成本、加快创新机制改革,它的工业重心将继续向亚洲倾斜。
德国制造业的困局给中国以清晰的启示:基础设施建设、创新能力和政策稳定性,是吸引全球资本和人才的核心。德国的外流潮告诉世界,企业不会在高成本、高不确定性、低效率的环境中久留。对中国而言,这是机会,更是警示——唯有持续投资未来,优化营商环境,才能在全球竞争中掌握主动。
德国的挑战,是欧洲工业的警钟,也是全球产业格局重塑的缩影。巴斯夫在亚太布局、德国企业资金外流、工业核心竞争力下滑,这一切都在昭示:德国若不改革,世界制造的中心,将在亚洲。德国的困境提醒每一个国家,投资未来、守护产业、优化创新,是掌握经济主动权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