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出手,比亚迪再度大规模召回,年度召回已超25万辆车
近日,比亚迪因车辆召回事件引发广泛关注。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10月17日发布的公告,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已正式提交召回备案,计划召回逾11万辆新能源汽车。本次召回涵盖两个不同生产批次的车型:其中44535辆为2015款唐系列,另有71248辆为元Pro纯电动车型。
值得关注的是,这已是比亚迪今年内第三次发布召回公告,年度累计召回总量突破25万辆。多次召回事件显示,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扩张的背景下,核心零部件质量管控正面临严峻考验。
具体来看,本次召回涉及的两个车型问题各有不同。2015款唐系列的生产时间集中在2015年3月至2017年7月,而元Pro则主要产自2021年2月至2022年8月,这个时期恰逢比亚迪销量快速攀升阶段。
技术层面,唐系列的问题集中在驱动电机控制单元。因元器件选型设计存在瑕疵,可能导致主动泄放功能失效,严重时可能引发电路板过热甚至熔毁,最终导致车辆在纯电模式下失去驱动力,存在行驶中突然失速的隐患。
元Pro车型的缺陷则出现在动力电池密封环节。由于生产过程中的工艺偏差,密封胶条在安装时可能存在偏差,长期使用后密封性能会逐渐下降。在持续高速涉水行驶时,可能引发电池包进水,致使绝缘性能降低,极端情况下将限制动力输出功率。
针对不同问题,比亚迪制定了差异化解决方案。对唐系列车型,将通过升级控制软件来消除隐患,虽然这可能导致车辆百公里加速性能微降约0.5秒,但能有效保障行车安全。对元Pro车型,则采用专用密封胶对电池壳体进行加强处理,恢复其防水性能。所有维修服务均免费提供,比亚迪授权服务网点将通过多种渠道联系受影响车主。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召回是在监管部门启动缺陷调查后实施的。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超过半数的汽车召回案例由监管机构主动发现,这一比例较去年同期显著提升。与此同时,市场监管总局还推出了为期三年的重点工业品质量安全整治计划,显示出监管部门正在持续强化产品质量监管。
与传统车企形成对比的是,新兴车企普遍采用更便捷的召回方式。2024年以来,特斯拉的召回基本通过远程软件升级完成;蔚来也多次采用在线更新方式修复电池管理系统。而比亚迪此次召回仍需车主到店完成维修。值得一提的是,特斯拉中国在2025年初曾创下单次召回120万辆的纪录,全部通过OTA技术实现远程修复。
近期,小米汽车也对部分SU7标准版车型实施召回,主要原在于这些车辆在开启L2级辅助驾驶功能时,对某些特殊道路场景的识别能力存在不足。
市场表现方面,比亚迪9月销量出现小幅下滑,当月销售39.63万辆,同比减少5.52%。这一变化导致其保持了18个月的销量冠军位置被上汽集团取代。比亚迪在半年报中坦言,当前汽车行业竞争已进入深水区,市场上出现了“一口价”促销和过度营销等现象。作为应对,比亚迪早在5月就针对旗下王朝系列和海洋系列共22款车型推出了限时统一售价活动。
据统计,截至9月末比亚迪今年已交付约326万辆汽车。有消息称,公司已将年度销售目标从原定的550万辆下调至460万辆,这意味着在接下来的季度里,比亚迪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才能达成调整后的业绩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