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中国工程院院士贲德公开阐述了,把雷达装到卫星上是我国下一步发力方向

琼琼无忧的沙滩 2025-11-05 17:14:26

就在刚刚 中国工程院院士贲德公开阐述了,把雷达装到卫星上是我国下一步发力方向。 把雷达搬到天上,是个硬活,但值得干,目标是从并跑到领跑。 2016年的高分三号把成像雷达送上轨道,1米级成像,对海面船只和海岸线监测常年在用;对照来看,欧洲的哨兵一号在2014年就稳定运行,多星配合,覆盖更快。我们起步不算早,但近年追得紧。 接着到2021年的高分三号02星、2022年的陆地探测一号,补上白天黑夜都能看的能力,复杂天气也能工作;对比加拿大2019年组的雷达星座,重访时间更短。我们需要把重访和覆盖再提速。 在沿海和洪水灾情中,雷达卫星常态出图,给应急和交通部门提供持续画面;而美国的商业公司能按需下单,几小时交付。我们也要让商业力量跟上,形成全天候服务。 难点摆在那儿:重量、功耗、天线展开,卫星要轻、稳、能发能收;印度与美国合作的NISAR把两种频段合在一星,体量大,研制周期长。我们可以用多星协同,把任务拆开提高效率。 天上看得多,地面要能处理和分发,算法和网络都要跟上;欧洲把哨兵数据公开,科研和企业用得顺。我们也该提高数据可用性,让更多单位接入。 联动是真功夫:天上的雷达配合光学卫星、无人机、舰上雷达,形成一张网,空、海、陆信息互通;日本的相关卫星也在做多平台联动。联动做扎实,信息才不漏。 人才是底座。贲德是长期在一线的行家,他提方向不只是提一个名词,而是把雷达从地面推向空间的完整路径;美国从政府项目到商业公司,多梯队培养。我们也要建立从高校到企业的连续梯队。 节奏要清楚:短期把在轨星数量和成像模式稳定住,中期把组网和响应时间压到小时级,长期探索更高分辨率和更长寿命;欧洲第二代哨兵正在补位,时间表明确。我们的节点也要能验收。 收益是看得见的:全天候、全天时的天上视野,让海上交通、灾害监测、资源勘测的底数更清楚,指挥更高效。底数清楚,处置更快。 把雷达送上天,不是噱头,是提升看得见、传得快、用得上的能力。 并跑变领跑,靠的是扎实工程、可靠应用和持续投入。路已经看见,脚下就去做。

0 阅读:92

猜你喜欢

琼琼无忧的沙滩

琼琼无忧的沙滩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