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哈军工院长陈赓办公室冲进一个女孩,她大声问:“凭什么不录取我,我就要

陈砚之 2025-11-05 21:01:03

1960年,哈军工院长陈赓办公室冲进一个女孩,她大声问:“凭什么不录取我,我就要上。” 陈赓说:“你谁家的孩子?” 1960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招生进入尾声,左太北高中毕业报考导弹工程专业,文化课分数超录取线,体检合格,本该顺利入学。政审环节却出现问题,她的二伯左棠解放前在国民党军队任职,1949年后赴台,此类社会关系按当时标准视为复杂,直接导致拒录。左太北如实填写报名表,未隐瞒事实,却因此错失机会。那年招生强调技术人才与政治可靠,政审成硬杠杠,许多优秀生因类似原因落选。 左太北获知结果后,从北京赶往北戴河疗养院,找到陈赓办公室申诉。陈赓时在北京休养,处理学院事务,查看她的档案后发现成绩突出,问题仅在政审记录。他忆起左权抗日贡献,两人曾共同指挥作战,左权牺牲后他一直关注其家人。陈赓认为死板规矩不应阻挡人才,左太北与二伯无直接关联,其个人表现符合要求。他直接联系哈尔滨招生办公室,指示调整政审结论,批准特批录取。 招生办接到指示后,核实档案细节,确认左太北无个人问题,迅速更新名册。录取通知一周内寄出,左太北正式入学导弹工程系。那时代哈军工作为新中国首所军事工程院校,招生标准严苛,政审占比重,反映出对忠诚度的重视。陈赓的决定基于战友情谊与事实考量,避免形式主义影响人才选拔。左太北的坚持体现出不服输精神,她未靠关系,而是凭成绩争取权益。 事件处理后,学院内部讨论招生灵活性,陈赓强调原则与实际结合。左太北入学标志着个别案例的突破,那年哈军工扩招技术骨干,导弹专业需求大,她的分数正好对口。政审制度的初衷是保障安全,但执行中偶现偏差,陈赓的干预纠正了偏差。左太北二伯的去向是历史遗留,未被美化,其影响仅限于家庭层面。整个过程凸显时代背景下个人努力与组织关怀的交织。 左太北入学哈军工导弹工程系,五年学习中成绩前列,毕业后分配北京军工单位,从事技术研发工作。后期转入国家经委与航空航天部,负责国防工业项目协调,参与多项科技攻关。她退休后走访太行山旧址,缅怀父亲足迹。2019年6月在北京逝世,享年七十九岁,身后获多位领导人致哀。 陈赓批准录取后,继续主持哈军工事务,推动实验室建设和实战训练。1961年3月因心脏病在北京医院离世,终年五十八岁。他的创办工作为国防科技奠基,影响延续至今。

0 阅读:39
陈砚之

陈砚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