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归国路:为何

论史家 2025-11-06 10:59:06

为什么归国的志愿军遗骸都是从韩国回家的,而不是朝鲜?首先得清楚,志愿军烈士的遗骸不是只在韩国,朝鲜境内多了去了,但为啥咱很少听说从朝鲜接回来?   韩国能成为烈士遗骸归国的主要渠道,核心是有一套成熟的合作模式在支撑。   当年战争打了两年多,不少志愿军战士牺牲在三八线以南的区域,当时战况紧急,只能就地简单掩埋。   战争结束后,这些遗骸就留在了韩国境内的原战场区域,后来韩国在京畿道坡州专门设了一块墓地,把分散发掘出来的志愿军和朝鲜军人遗骸集中安置,这就为后来的交接打下了基础。   中韩建交后,双方经过磋商达成了共识,从十几年前开始,每年都会进行一次遗骸交接,形成了常态化的机制。   而且随着技术发展,现在还能通过DNA比对,帮烈士找到亲人,这样的流程既规范又有温度,自然容易被大家关注到。   迎回烈士的场面庄严肃穆,专机落地有“过水门”的礼遇,礼兵们托着棺椁一步都不含糊,这些细节都让每一次归国变得格外有仪式感,也更容易被媒体报道传播。   而朝鲜境内的烈士遗骸少见归国消息,根本原因是早就完成了集中安葬和长期管护。   停战刚结束那会儿,双方在板门店附近做过一次大规模遗骸交接,当时接回的上万具志愿军遗骸,都统一安葬在了开城的烈士陵园里。   之后中朝双方又一起规划,在朝鲜境内建了好几处规模不小的中心烈士陵园,还有很多合葬墓,把分散在各地的烈士遗骸都集中安置妥当。   这些陵园从建成后就一直有人管护,朝鲜方面派专人负责日常维护,中方也会定期和朝方协商修缮事宜,近几年还启动了新一轮的陵园修缮工程,让烈士的安息之所始终保持完好。   当年的安葬理念就是“青山有幸埋忠骨”,既然已经为烈士找到了合适的安息之地,又有完善的管护机制,自然就没有必要再大规模迁回国内。   而且这些陵园本身就是中朝友谊的见证,每年都有不少人前往祭奠,这种就地缅怀的方式,同样承载着对烈士的敬意。   很多人觉得少见从朝鲜接回遗骸,就以为那边的烈士被遗忘了,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朝鲜境内的烈士陵园里,长眠着十万多名志愿军烈士,每一座墓碑、每一处合葬墓,都记录着英雄们的牺牲与奉献。   有位朝鲜老人,因为小时候受过失意军战士的帮助,长大后就主动承担起看护长津湖地区烈士墓的责任,一守就是四十多年,还多次获得当地政府的表彰。   这样的守护,从来都没有间断过,而韩国那边的遗骸交接,更多是因为当年的历史遗留问题,加上后来外交关系发展和技术进步,才形成了现在的常态化模式。   两者的区别,只是不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不同安置方式,没有高低之分,更没有厚此薄彼。   从韩国接回的每一位烈士,都带着技术鉴定后的身份线索,让亲人得以团聚,这是时代发展带来的慰藉;留在朝鲜的烈士,在精心维护的陵园里安然长眠,有两国人民共同守护,这是历史传承下来的敬意。   两种方式,都是对英雄的负责,都是对牺牲的铭记。那些质疑“为什么不从朝鲜接回”的声音,其实是忽略了不同历史背景下的现实选择。   战争年代,能让烈士有一处安息之所就是最大的心愿,和平时期,能通过技术手段让烈士魂归故里、身份确认,是时代的进步。   英雄魂归故里是慰藉,异乡妥安是敬意,两种选择,同样情深。

0 阅读:51
论史家

论史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