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正式宣布! 11月5日,欧盟委员会正式宣布,将对英国矿业巨头英美资源集团将其巴西镍矿业务出售给中国五矿集团一事启动深入调查。 镍这种金属现在越来越重要,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离不开它,不锈钢生产也得靠它,全球对它的需求一直在涨。 欧盟早就把镍划入了战略资源清单,还出台了专门的法案,想在未来几年里减少对外依赖,实现一定比例的本土开采、加工和回收。 说白了,欧盟是怕自己的产业链被别人卡住脖子,尤其是在新能源转型的关键时期,核心原材料的供应话语权比什么都重要。 五矿收购的这座巴西镍矿,储量不小,是全球重要的低成本镍铁生产商,一旦交易完成,中国在全球镍资源布局上会更进一步,这恰恰戳中了欧盟的焦虑点。 欧盟给出的调查理由是担心交易影响欧盟市场竞争,会让镍铁供应转向其他市场,推高原材料价格,削弱不锈钢产业的竞争力。 但跨国并购本来就是市场行为,价格由供需关系决定,不是一家企业能随意操控的。 欧盟这次动用的调查条款,近年来被频繁用来介入各种看似不相关的交易,哪怕交易规模没达到常规审查门槛,只要欧盟觉得“可能有潜在威胁”,就能强行插手。 这种做法让很多企业摸不着头脑,连一些西方巨头都吐槽,监管者仅凭猜测就能叫停交易,跨国并购的确定性越来越低。 这些年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找资源、搞合作,从锂矿到钴矿再到镍矿,一步步完善供应链,这本是企业发展的正常选择,也是全球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然结果。 但在欧盟眼里,这却成了需要警惕的战略动向,总觉得中国要抢占产业链上游,威胁到他们的产业安全。 这种心态本质上是战略焦虑,欧盟自己本土的镍矿储量有限,加工能力也跟不上需求,大部分依赖进口,现在看到中国主动布局,就想用监管手段来阻挠,试图保住自己的供应渠道。 欧盟一边喊着开放合作,一边却在关键领域搞保护主义,他们之前对其他国家的类似并购案,审查标准宽松得多,可轮到中国企业,就突然变得“严格”起来,甚至把商业交易和地缘政治绑在一起。 这种双标不仅破坏了市场公平,还会让全球供应链变得更加脆弱。 要知道,全球矿产资源分布本来就不均衡,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实现完全自给自足,靠封锁和阻挠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只会让合作成本越来越高,最终拖累整个行业的发展。 欧盟内部其实也不是铁板一块,有些成员国想和中国保持经贸合作,毕竟中国是重要的贸易伙伴,断了合作对自己没好处;但有些国家跟着美国的节奏,把“去风险”当成“去中国化”,总想在产业链上和中国脱钩。 这种内部分歧让欧盟的政策很难一碗水端平,这次调查能不能顺利推进,最终会得出什么结果,还真不好说。 而且巴西那边也已经启动了相关调查,荷兰的矿企之前也质疑过交易公平性,这笔交易现在是腹背受敌,后续恐怕还有不少波折。 这笔交易对五矿来说,是首次进入巴西市场,能补充自身的镍资源储备,完善全球布局,是实实在在的双赢合作。 对英美资源来说,出售非核心资产也是为了优化业务结构,本来是皆大欢喜的事儿。 欧盟横插一脚,不仅可能让交易延迟甚至泡汤,还会给全球跨国并购市场传递出糟糕的信号:商业交易随时可能被政治因素干扰,企业的海外投资风险越来越大。 长远来看,欧盟的这种做法其实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新能源转型是全球趋势,对镍等关键矿产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大,单凭欧盟自己的力量,根本满足不了产业发展的需要。 拒绝和中国合作,只会让自己的供应链更加脆弱,原材料成本更高,最终影响到下游产业的竞争力,消费者也得为此买单。 而中国企业布局全球资源的步伐不会因为这种阻挠就停下,毕竟市场规律摆在那里,合作共赢才是唯一的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