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立刚认为台积电在南京建厂,千亿营收两百亿利润,帮台积电弥补各种亏空的同时,也阻

如梦菲记 2025-11-06 16:10:27

项立刚认为台积电在南京建厂,千亿营收两百亿利润,帮台积电弥补各种亏空的同时,也阻碍了大陆自己芯片产业的发展,毕竟台积电南京厂生产的都是成熟制程的芯片,这些芯片我们都可以自己生产,结果现在平白无故就让给了台积电,自家芯片产业反而受到了挤压,是对中国芯片产业的一个巨大打击!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台积电南京厂的争议,最近又被通信专家项立刚推到了风口浪尖,这座2018年投产的工厂,短短几年就实现了千亿级营收,累计利润接近两百亿。   表面看这是招商引资的成功案例,可项立刚的观点却让人警醒:这笔账算下来,受益的不是大陆芯片产业,反而可能是一场得不偿失的买卖。   要理解这场争论,得先搞清楚南京厂到底在做什么,这家工厂主攻的是16纳米和28纳米的成熟制程芯片,应用在手机、汽车电子这些日常产品里,听起来技术含量不算最高,但问题恰恰出在这里。   这些成熟制程,中芯国际早在2018年就能批量生产了,华虹半导体也不差,技术储备完全够用,换句话说,这本该是国产芯片企业站稳脚跟、积累资本的主战场,现在却被一个外来者占据了高地。   当年引进台积电的初衷不难理解,大陆芯片产业确实需要学习,需要补课,希望通过引入这条“鲶鱼”激活整个市场。   地方政府拿出了真金白银的支持:土地优惠、税收减免、人才绿色通道,甚至前两年的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全部返还。   这些政策扶持力度之大,放在任何一个本土企业身上,都足以让它飞速成长,可问题是,这些资源最终滋养的是谁的产业?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利润的流向,南京厂赚得盆满钵满,这些钱却没有留在大陆市场的产业循环里,而是直接输血给了台积电在美国、日本、欧洲的亏损项目。   美国亚利桑那厂一年亏损就高达上百亿新台币,欧洲和日本的工厂也在烧钱,南京厂成了台积电全球布局中的“提款机”。   这等于大陆用自己的市场、政策和产业链,帮着台积电去其他地方建更先进的工厂,去巩固它在全球的技术领先地位。   项立刚的担忧并非危言耸听,芯片产业是个需要持续投入、不断迭代的领域,成熟制程看似不起眼,却是本土企业回笼资金、支撑研发的重要来源。   当台积电凭借品牌和规模优势抢走这块蛋糕,本土企业就失去了最稳定的现金流,没有钱,哪来的研发?没有研发,怎么追赶先进制程?这不是简单的市场竞争,而是一场关于产业根基的博弈。   有人会说,台积电南京厂也带来了就业、带来了供应链配套、带来了技术外溢,这些确实存在,可这些短期收益能否抵消长期风险?   当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当美国开始收紧对台积电的管制,当南京厂的“经验证最终用户”授权被撤销,这座看似稳定的工厂随时可能成为地缘政治的牺牲品。   更关键的是,台积电手里真正的核心技术,那些3纳米、2纳米的尖端工艺,从来没有打算转移到大陆,南京厂得到的,只是一条标准化的生产线,一个赚钱但不长本事的车间。   回头看,当初“市场换技术”的设想落空了,大陆让出了市场,台积电拿走了利润,可技术转移始终是一纸空谈。   更讽刺的是,台积电一边享受大陆的政策红利,一边配合美国的芯片管制,对本土企业的技术升级设置障碍,这种双重标准,让项立刚的批评显得格外有力。   如今国内28纳米芯片的自给率只有30%,这个数字足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本该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成熟制程市场,为什么还有七成依赖外部供应?   不是技术做不到,而是市场空间被挤压,本土企业拿不到足够的订单来支撑产能扩张和成本优化,这就像一个恶性循环:没订单就没规模,没规模就没竞争力,没竞争力就更拿不到订单。   项立刚的观点或许尖锐,但他揭示的问题值得深思,大陆芯片产业的崛起,不能指望外部力量的施舍,必须靠自己一步步走出来。   政策扶持、市场空间、产业链配套,这些珍贵的资源应该优先倾斜给本土企业,让它们在成熟制程站稳脚跟,再去挑战更高端的技术,如果连基础阵地都守不住,谈何弯道超车?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0 阅读:0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