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比拼就是工业实力,美国1架远程攻击无人机要8万美元,俄罗斯1架天竺葵-3远程

沃克笔下趣事 2025-11-06 16:42:43

打仗比拼就是工业实力,美国1架远程攻击无人机要8万美元,俄罗斯1架天竺葵-3远程攻击无人机要12万美元!我国1架飞龙-3000D远程攻击无人机只需要1万美元! 先说说那 1 万美元到底值不值。飞龙 - 3000D 在珠海航展亮相时就没藏着掖着,三角形机身设计带来的稳定性可不是吹的,就算遇到七八级阵风也能稳如泰山,这比不少同类机型晃来晃去的样子靠谱多了。 50 多公斤的战斗部更是实打实的硬家伙,要知道一枚常规 155 毫米炮弹的战斗部也就 40 公斤左右,这意味着它炸碉堡能直接掀翻顶盖,轰装甲车能打穿侧装甲,对付普通工事简直是 “降维打击”。 更关键的是它的续航能力,220 公里的时速配上 2000 公里的航程,算下来能在空中持续盘旋近 9 小时,从边境出发能覆盖大片区域,这射程比某些国家的短程弹道导弹还实在,完全能满足战场远距离精确打击的需求。 再看美国那 8 万美元的 Aerosonde 无人机,说穿了就是个 “伪攻击型”。这玩意儿本来就是德事隆公司为舰载侦察设计的,个头才 2 米多长,跟个大号航模差不多,最大速度刚过 100 公里,比高速电动车快不了多少。 最离谱的是它的油箱才 2.5 升,加满油估计也就够飞俩小时,别说挂 50 公斤战斗部,就算挂个 5 公斤的炸药包都得超重。美军自己都把它当海上监视工具用,靠光电探头搞侦察还行,真拉到战场上连 “跑腿送信” 都嫌慢,8 万美元买这么个 “侦察鸡”,只能说美国军工的溢价水分实在太大。 俄罗斯的 “天竺葵 - 3” 倒是能称得上攻击无人机,俯冲时 800 公里的时速确实唬人,可 12 万美元的单价直接捆住了自己的手脚。俄乌冲突里就看得很清楚,俄军虽然搞出了蜂群战术,7 月份曾一次出动 426 架无人机,但这已经是咬牙硬上的规模了。 有数据显示,俄军无人机命中率从 5% 提升到 15%,靠的是战术改进而非数量优势,说到底还是舍不得多花钱。反观飞龙 - 3000D,1 万美元的价格意味着一次出动 12 架才抵得上一架天竺葵 - 3 的成本,真打起来完全能靠数量堆到饱和攻击,让对方的防空系统顾此失彼。 中国能把攻击无人机做到 “白菜价”,核心是全产业链的优势在撑腰。无人机成本里占比最高的载荷设备、导航通信模块和复材结构件,咱国内都能实现 100% 国产化,不用看任何人脸色。 就像翼龙系列无人机,核心部件从发动机到制导系统全是自家造,连配套的蓝剑 - 21 导弹、LS-6 制导炸弹都能批量生产,这样一来既没了进口溢价,又能靠量产摊薄研发成本。 美国就不一样了,MQ-9 “死神” 无人机光一个光电侦察吊舱就得几十万美金,还得给军工复合体留足利润空间,最后售价能翻到 3000 万美元也不奇怪。俄罗斯更憋屈,“天竺葵 - 3” 的关键部件还得依赖进口,供应链一卡成本就降不下来,自然没法跟咱拼价格。 实战口碑更能说明问题。中国无人机早就不是纸上谈兵,翼龙 - 2 在利比亚战场曾直接把土耳其 TB-2 无人机炸得没法起飞,沙特装备的翼龙系列在也门战场累计执行了上千次任务,命中率超过 90%。 这些外贸型号的技术成熟度,显然会反哺国内型号的研发,飞龙 - 3000D 能有这么均衡的性能,正是建立在这些实战数据的基础上。而美国 Aerosonde 压根没经过实战检验,俄军的 “天竺葵 - 3” 虽然打了不少仗,但频繁被乌军电子战干扰击落,可靠性比飞龙差了一大截。 现代战争早就不是 “一两件神器定胜负” 的时代,无人机拼的就是 “消耗得起”。美军在阿富汗打了 20 年,无人机总共才出动几万架次,还心疼得不行;俄军在乌克兰一年也就出动几万架无人机,根本形成不了压倒性优势。 要是换了飞龙 - 3000D,1 亿美元就能买 1 万架,一次出动几千架蜂群攻击,再先进的防空系统也得被耗垮。这种 “物美价廉 + 规模优势” 的组合,恰恰是中国工业实力最生动的体现,毕竟能把高科技武器做成 “消耗品”,本身就是一种别人学不来的本事。

0 阅读:39
沃克笔下趣事

沃克笔下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